分享

中庸启示录029:孔子为何说“道不远人”

 新用户17779036 2022-03-09
导读
孔子为什么说道不远人?能够做到哪两个字,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为什么说天道亦人道,人道即天道?为什么说理解了道不远人,认真体察生活,就会明白王阳明讲的事上练和致良知?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来精读《中庸》的第13章,先读经文。
01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02
我们还是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一章翻译一下.
孔子说:
中庸之道本身是不会与人远离,完全割裂的。
如果一个人求道的时候,完全脱离了人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故作高深、故作玄妙,那么他追求的,他修行的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了。
《诗经·豳风·伐柯》篇中说:砍根木头做斧柄,砍根木头做斧柄,其实斧柄的样子就在眼前,手里握着斧柄去砍树做斧柄,斜着眼睛去看,和理想中的斧柄之间感觉还相差好远。
所以,真正的君子按照人们共通的道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心比心地去治理他人。别人有错,只要能够改正过来,就可以停止了。
其实,能够尽己之心,做到忠;推己及人、原谅和包容别人,做到恕,那就距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凡是不愿意让别人加到自己身上的事,自己就不把这种事去强加给别人。
君子之道,有四个重要的方面,我孔丘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到位。
要求儿子应该孝敬父母的,我没有做到;要求臣下应该敬忠、侍奉君主的,我也没有做到;要求弟弟应该敬重、侍奉自己兄长的道理,我也没有真正做到;要求朋友之间相处,应该先主动帮助对方,先做付出的道理,我也没有能够完全真正做到。
我只能是把平常人们所要求的德行,尽力地去做好。对于人们平常所讲的话,所倡导的言论,保持足够的谨慎。
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即便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也要保留适当的余地,不敢把话说满。
话出口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真正去做的时候,还要顾及是否和自己说出的话相符合、相印证,能不能够对上号。
一个有道的君子,怎么可能不做到忠厚?不做到诚实呢?
03
我们理解了孔子的这段自白,这段对中庸之道的解读,首先要追问一个问题,他老人家为什么说道不远人?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四个字?
其实,理解这四个字要联系上下文。前面已经讲过,道是“费而隐”的,大道是无所不在的。
那么既然大道是无所不在的,人作为自然界当中的一种存在,自身当然就应该有道,做事当然也离不开大道的制约,也应该遵道而行。
不仅仅自己有道,那么生活当中遇到的每个人身上也应该有道,作为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大家应该有共同遵守的规则。
我们要接受同一个神秘力量的约束,既然这样,在人际关系当中,我们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时候,自然也应该能体现大道,也必须遵守大道,所以孔子才会说“道不远人”
04
孔子讲的“道不远人”,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天道亦人道,人道即天道”。
也就是说,上天的那个最本质的、最本源的、最究竟的、最强大的、最公正的法则,一定会完完整整的体现在人和人之间相处上,体现在人身上,所以“天道亦人道”。
人和人之间相处,人自身所蕴含的大道,本质和天道应该是一样的,不会有两个道.
所以我们能够把人道彻底悟通,天道自然而然也就会明白。
我们人都生活在人群当中,我们真要想去体道、悟道,最好的途径就是在人和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当中去参悟,而不是远离人群,把道想得太玄妙、太高深、太神秘。
反过来说,人,就算你找到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你悟到了大道,最终不还是要回到人群当中,还是要跟人打交道,还是要体现在和应用于待人接物的人道之中吗?
真的想体悟天地间最神秘、最强大、最公正、最简单的大道,不用逃离人群,不用藏身于山林之间,只要时时刻刻地反观自己,静观他人就可以了。
05
道本来就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人群,离开了生活,反而是守着道而不知道。心里面装着道,到外面去找道。
我们理解了孔子讲的“道不远人”,再想一想,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讲的:“事上练”和“致良知”,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在人和人的互动过程当中,在每一件小事上面,用心地去体验,用心地去参悟。
只要功夫到家了,有一天就会恍然大悟,就会见到自己内在的、与天地同寿的良知,也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说,如果我们要想真正能够领会和彻悟中庸之道,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当中,一点一点地去体会,一点一点地去醒悟。
每一天都做好反思,量变就有可能带来质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