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少兰:一个演员怎样能够保持好的状态

 cxag 2022-03-09

Image

叶少兰先生

也有人问:现在您已年逾花甲,今年67岁了,您仍站在台上神足气饱,声音也依然洪亮仍是满宫满调,您是怎么保持状态的?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说来话长。

我父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到50岁就离开了他所钟爱的舞台,不到70岁就离开了人世。那么,在我身上,应当说肩负着两代人的夙愿遗愿。首先我的确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曾在军委邓小平主席看我演出《吕布与貂蝉》时,在十三次党代会上,在国庆招待会上、三次毕恭毕敬、挺直身躯、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地,向他老人家敬礼!我从此也有了充足的信心。现在来看,通过努力,我没有辜负父母双亲的期望。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情,我当然要不遗余力地去完成,我不须扬鞭自奋蹄,有特别执拗的一股心劲儿,当然,继承与发展叶派艺术,在我来说,早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叶家。

Image

叶盛兰指导叶少兰练功

在我重登舞台前,做过多年教员导演,而重新又做演员时,仍能有很好的基本功,那是什么原因呢?说来,一方面来自于幼功,从小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是现上轿才现扎耳朵;另一方面说,我做教员导演时也从未放弃练功。因为我始终有个重登舞台做演员的追求和理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教戏导戏时,我能够给学员、演员不光是启发,自己也要实际做出个样子,也就是做出示范表演。尽管教员导演的职责,没有这样的规定,可我总觉得,我们是搞表演艺术的,我能做出来,总比不做更好吧。自己年轻轻的,有机会干嘛不利用呢?我养成一个习惯,一定要把自己设计的东西,在启发人家同时,也尽量地身体力行亲自做示范。我做的案头工作,不光停留在理论上,我要真正比划比划,感觉感觉是不是舒服,是不是顺畅合理?然后到排练场再亲自示范。我相信我能做到的,演员就一定能做到。无形中,这也促使我练功,促使我把戏搞清楚。包括搞样板戏时,那些年给演出队导演《沙家浜》还不光几位主角,几乎每个大小角色,从舞台调度到身段,再到动作表情,我都要准确把握,个个示范。后来排《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戏时,也都是这样。所以,我经常活动着、训练着,从来不轻易放弃练功,就保持了好的状态。拿腿功来说,一搁下,那准完,不压不踢不练,十天半月准硬、想恢复可就难了。而我的腿功,在当教员导演时,也一直没断过,坚持训练,总还保持在可应用的状态。

Image

叶少兰与马长礼、谭元寿在排练中

重登舞台后,一方面我更加紧练功;另外在排戏时,我总是真呼直令认真地全按正式演出一样一丝不苟地走出来,从唱念身段到神气,台上什么样,排练也什么样,一招一式严格要求,绝不对对戏走走路子就算完事。要完全做到严实,要心里有底,那种台上见的方式在我这儿不行。这就保证了质量,保证了演出状态。如排练马虎、对付,演出中就可能出错还谈什么保持状态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排戏就是实战演习,绝不能凑合。认真排练,到台上才能心中有谱儿。

认真,那还不是全部,要保持好状态,离不开方法,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之所以我67岁,嗓音还能洪亮,还能满宫满调演唱,甚至能适应高调门,我深有体会,好方法是极为重要的。嗓子,关键一环是要用好了气,顺畅。嗓子本身是个笛儿,调动好用气是门功夫,真用好气,好的声音就从笛儿里自然地输送出来了。好的气力,要有好的体质,要有好的生活规律。

Image

叶少兰在化妆

我们不要以为年岁大了,一过50岁,嗓子就一定不行了,那也未必是个规律。只要做些保养,各方面适当注意,也能保护好嗓子。当然年龄不饶人,随着岁数逐年增长,人的气力体力,肯定要有不小变化,难免有些病找来,肯定会感觉气虚,影响发声影响气息的运用。好心情,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使人健康,当然也使人的气力感觉充沛,嗓子随之好起来。不用说专业演员,在我认识的不少戏迷票友朋友中,由于退休后,能有更多时间投入演唱,既带来身心愉悦,演唱技巧和嗓子还比以前更好了。这又为什么?首先人家是为自娱自乐,没那么大精神负担,唱好唱不好无所谓,图的是个乐儿,反而事半功倍,既陶冶了心情,也带来了晚年的健康长寿。就有这种现象:退了休的六七十岁的戏迷票友,论戏瘾,反倒比退休的专业同龄人更大、更活跃。说到底,这是个心态与感觉的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嗓子。

再有就是不间断地实践,通过经常演出提高驾驭能力。演员如果离开舞台,势必产生种种精神负担。我的经验是:别搁下!千万不能搁下!就像腿功一样,如果压完腿,不踢、不用,一搁下,抻开的筋一下就回去,想找回来都难,比你不压腿时可能还差。随年龄增长人的气力越来越薄越来越单,我觉得,无论是否演员,人就是要蓄力,好像随时蓄势待发,就是积攒气力,处处都要懂得节制。

叶少兰《群英会》

1984年视频

我虽没什么系统的养生之道,但为保持好的状态,这些年也得出一些经验。我确实很少业余娱乐活动,但非常重视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在我是个难题,睡得浅,稍有动静就失眠,爱做梦,正因为我是这样,就容易疲劳,所以我很怕睡不好觉。除有演出我从来不熬夜,不熬夜有个前提——到该睡的时候不去干别的。我几乎没什么娱乐,也很少应酬,没什么特殊的嗜好,譬如说吃点儿宵夜,喝点儿夜酒,都没有。我也不爱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聊天,聊大天很费气很费嗓子。尤其是在晚间聊天,定会牺牲很多睡眠。老话说:话过千言不损自伤。嗓子和神经系统有很大关系,有的人,嗓子本身并没什么毛病,他是气力上有了问题,也是神经上的毛病。嗓子,跟自我感觉如何是分不开的。比如嘎调叫小番,还没唱呢,自己就先头了、慌神了,那还能唱得好吗?越害怕,往往就越出问题,其实这还是心理状态的脆弱虚弱。演员有了功力有了信心,没那种我要砸锅的感觉,就有了正常的状态。

再有一点,最好听的声音,好音色,在没出来前,自己很自然很习惯的仿佛感觉到了,就像都听到了,顺势而上绝对能有。要想自己不嘀咕,心里不恐惧,首先要调理好自己的精神状态。这就需要睡眠饱满充足,缺觉,肯定会懵懵懂懂,甚至于台上都能忘词,大脑都不受自己支配。信心来源于精神,而精神则来源于好的体质。这没什么窍门儿,你要想珍惜这门事业,那你就得不敢吃不敢喝,不敢玩不敢乐。人家能吃的,你吃有刺激那就别吃;人家能喝,能有酒量,你即使多想喝,也不能喝;人家去玩呀乐呀,你别跟去凑热闹,别熬夜。假如这些你牺牲不了,那就得牺牲你的事业了。

叶少兰《西厢记》

嗓子,也像个,无论胃气肺气之中和,头腔胸腔之共鸣,都要经嗓子向外送、都要靠气,靠气顺畅地推动,绝不要只想硬拼嗓子,横着劲憋着劲唱,就把压塌了。唱腔讲究依不同声腔选位置,变换发声的位置。叶派小生的声腔讲究龙、虎音,虎音者也就是胸腔共鸣,较浑厚;龙音指头腔共鸣,较挺拔刚劲,也就是立音,或高音。你要想声音很纯正,音色音质好听,就不能单凭用气,气只是个支撑。所谓面门腔,也是指头腔共鸣。就好像你的头颅里有若干个房间,什么音?什么字?什么腔?需要分别进哪间屋子?即是合理变换位置,不能把劲儿都搁在嗓子上面。拼嗓子,很难于耐久。

演唱,谁都会说应该字正腔圆,才合乎要求,但做起来不容易,有时往往只注意腔注意曲调和旋律,却忽视字,实际上咬字吐字不清,很难把腔调唱得圆满。作为演员不光要重视唱腔,也应懂得些音韵学,懂得阴阳上去,懂得平仄声,十三道辙,懂得因字生腔的规律。能把嗓子驾驭好,才谈得上技巧的运用。

人说活到老学到老,艺无止境。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而我还要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2月出版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