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利希研究中心的中国故事

 乘风而来plus 2022-03-09

  一个在1944年几乎被夷为平地,在2018年底仅有3.2万余居民,既不临江靠海又不依赖大城市的德国小城,却蕴育出了欧洲最先进的科研中心之一,诞生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众多科研精英在这里学习、工作,共同为人类基础科学的应用研究发光发热,这其中也不乏精彩的中国故事。

  在离中国万余公里的一个德国小城,曾经上演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更巧的是,这个小城也姓于,叫于利希(德语Jülich)。但这里的“移山”,不是为了交通方便,而是为了开采褐煤矿,为了获得能源,移着移着就移出了世界上最深的露天矿坑。在这个矿坑的旁边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研究机构——于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简称FZJ)。FZJ是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的创始单位之一,其2.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矗立着德国最强超算JUWELS、德国最强核磁共振仪(9.4 Tesla)、三座科研用核电站和德国最大高通量植物表型中心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科研仪器和科研中心,这里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欧洲大脑项目、谷歌量子霸权等世界顶尖研究。

图片1.png

  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两座煤山,右侧埃斯多夫露天矿坑是世界上最深的露天矿坑(以海拔计算)

  FZJ自成立以来,在多个重点领域硕果累累,人才辈出,这其中,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皮特·克鲁伯格是一位在此工作了32年的知名学者,在固体物理学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贡献之中还不时闪现出中国人的身影。

图片2.png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维于1972年访问于利希研究中心(时为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

  早在20世纪70年代,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张维就曾到访过这里。80年代,王大中院士单枪匹马在这里设计反应堆。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在这里学习、工作,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

图片3.png

  王大中院士留学于利希期间的留影

  这里的居民中,华人占比达到了5%,这大大超过了德国华人占比千分之一的平均水平。他们的身份多种多样,但学生、学者最多。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中国学生、学者绝大部分是国家资助的公派生。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家庭有能力负担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再加上于利希出众的科研水平,这里吸引了大量自费留学人员。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留学人员,在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教育组的支持下,这里成立了两个学联组织——于利希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和于利希中国公派学生学者联合会,一个致力于为所有留学人员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另一个专注于学术、科研,为广大公派生服务。两者分工不分家,互相配合、互相协作。

图片4.png

  学联组织的生活经验分享会

图片5.png

  学联组织的2019年迎新座谈会

  于利希的学生学者在参与各种活动的时候都十分积极,领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联同学的积极响应和热情配合,让平安留学、健康留学、文明留学、成功留学成为现实。

  学联筹备的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既丰富了中国学生学者的业余生活,也给当地带去了中国传统文化;学联还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筹办的中国文化日活动,弘扬、传播中华文化;学联参与并协助当地政府推进与中国城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工作;学联还积极参与推动FZJ成立新的互助组织——博士协助机构。

  江苏省太仓市是中国的德企之乡,超过200家德企在此落户。2017年,太仓市与北威州于利希市签署《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意向书》,于利希成为太仓市首个德国友好交流城市。《意向书》明确双方将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共同促进两市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往来,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其中,学联积极参与,沟通双方,促成合作,成为友好城市当之无愧的媒人,获得了于利希与太仓的一致点赞。

图片6.png

  学联成员陪同于利希市市长福克斯在太仓参观访问

  学联还参与推动了FZJ的机构改革。在FZJ工作的1000多名博士生,经费来源不一,注册学校各异,这一方面提升了机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有时让人无所适从,产生混乱。学联成员通过写公开信的方式提出加强博士生管理的诉求,得到FZJ管理层积极回应,随即开展筹备工作。在策划过程中,学联成员提出成立危机安抚委员会的建议,该建议被采纳后付诸实施,反响热烈。FZJ机构改革任重道远,学联也会继续跟进,为FZJ中外博士服务。

  FZJ的宗旨是肩负未来,未来不仅包含了科学,同时也有研究、技术、经济和每个人的生活。过去,中国学生学者来到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但在祖国日益强大并富于创新的今天,中国在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也能带给当地人不一样的观点与想法。

  当单方面的学习变成无障碍沟通、平等交流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局面才能真正形成,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供稿/于利希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于利希中国公派学生学者联合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