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第242讲 宪问第十四 第15节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内容简要:

防是臧武仲的封地,他从齐国返回鲁国之后,鲁国国君不怎么信任他了,想让他把封地让出来,臧武仲也同意把土地让出来。

但他要求让他的后代继承他的官位,都做鲁国的大夫,如果君王可以答应的话,土地就不要了,还回来。

后来有人说臧武仲要挟国君,臧武仲说自己没有要挟,只是建议国君让自己的后代来做官,本来是可以不把土地还回去的,还是还回去了,是非常尊重国君的。

吾不信也

信是认同,孔子说不认同这个说法,前面孔子说过“若臧武仲之知。”孔子认同臧武仲的智慧,臧武仲的智慧称之为有城府,对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比较准确。

从他的处境可以看到,这个封地不是他想不交出去就不交出去的,其实就是抓在手里也不一定抓得牢。

他审时度势,觉得可以把这个封地还回去,还能有一些谈判的资本,后代可以继续做卿大夫。

臧武仲在这上面内心是做过一个博弈的,通过自身的审时度势,也体现了所谓的臧武仲的智慧。

他说自己没有要挟君主,从他的角度,他不认为自己要挟君主了,而只是跟君主去谈。

从孔子的价值观来看,孔子是不认同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基于君与臣的礼制,从君和臣的礼节来讲,臧武仲作为一个大夫,跟鲁国国君来谈这件事情,就算不是拿武力相逼,也确实是有一种谈条件的成分在当中。

在孔子这个年代,三桓把持着国政,鲁国的国君权利并不大,孔子的观念里面臣子与君主谈条件,对君主有一种欺在当中。

孔子后来也跟子路讲,对于君主,可以犯他,不能欺他。

君主有错,去讲他没有关系,这叫犯;但是,不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跟君主谈条件,这叫做欺。

孔子觉得臧武仲这样做从根本上是违反礼制的,他不是在直言进谏,不是在尽臣子的本分,而是在谈条件,这就是要挟。

另一方面,孔子不认同臧武仲对于后世的安排。

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孔鲤,而且孔鲤去逝的比孔子还早一点,孔鲤并没有做什么官,他跟着孔子一起修学问,也没有得到孔子特殊的教导。

从这里能看出来,孔子没有刻意要留给后代什么财产,孔子的后代都非常兴旺发达。

臧武仲为后世争名争爵位,但子孙后来名不见经传,也没有什么记载了,孔子什么也没有为他的儿子留,他的子孙后代都活得很好。

这说明我们的子孙后代其实有多少财富、名誉、地位,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他们一把。

但是究其根本,我们帮他托的那一把到底是帮助了他,还是害了他,要把握一些临界点。

我们给孩子最好的应该是指明正确的道路,帮助他战胜自己的一些习性,从而让他可以在明德、亲民的路上真正走上轨道,而不是为孩子拼命留下一笔财产,或者帮他争取一个地位。

孔子所说的“若臧武仲之知”,其实没有达到大智的成分。

通过这一段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是,君与臣之间的礼节,我们要尊,我们可以直言进谏,但不要站在自己的利益层面去谈判,这是任何一个君都不能接受的。

第二个是,我们对于子女的态度,我们要帮子女去实现他人生的方向,如果帮助孩子走出一点困境也可以,但是,如果我们给孩子过多或者一手包办,实际是在扼杀孩子。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让他独立成长,指明方向,在他需要帮助时,帮他一把,但是要记住,孩子的路始终要自己走。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