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第25节 哀公问政之智仁勇的增长方法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内容简要:

上一章说到知有三种知: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行有三种行: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

接下来夫子进行了一个总结是智仁勇。这个总结应该是担心后生实在太愚笨,所以再告诉我们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智、仁、勇。

好学近乎知。不断的学习,学而不厌,现在不知不要紧,随着学的越来越多知的也就会越来越多。

智慧的根本是我们本性中的知是知非,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应对万物,能够产生方略的那颗心,那个是知的根本。

所以我们直接修知就是面对任何事情心无杂念观察事物的本来样子,辨别是非回到应有的轨道这就是知。

直接修知就是用无染的真心辨别是非使其回归轨道,那么需要修的知就是好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是真修,从知智从心直接修是借势来修那么就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学到的东西是被验证是真理的,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佛经里面的知识点,看到了就去做,一些大德教你去做就去做。

如果自己的认知还不够高就去找一个认知比自己好的人跟着做这样就能近乎仁。因为尊贤有义,义而能近仁。

力行让我们慢慢达到仁德,同样和好学一样是靠近直接修仁德。智慧是一心不染能辨别是非,仁就是一心不染而行乎之道。

所以立行是为了可以一心不染行之道,直心是道场。

知耻近乎勇,勇从哪来?勇气从我们不接受自己的缺陷而来。人如果总是会接受自己的缺陷那就会对一切得过且过。

人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认知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下决心去改变,以自己不能改变为耻这就叫知耻之心。

而知耻又不能光是抱怨,不然那就成了现在有人所犯的抑郁症了。所以在知耻的同时下定决心去改,过去种种譬如死,这时勇气就来了。

由此可知,好学、立行和知耻是让人们逐渐走向智仁勇的方法,是一个入手处。而智仁勇三者全部是我们心性所化出来的德行。

它必须是依托于我们纯洁无染的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修真心,由真心生发是非之心,

生发出辨别是非的能力便是知,生发出慈悲之心便是仁,生发出精进之心便是勇。而退而求其次 是每天学习,好学而达到知。

听到有道理的话就去做叫力行,近乎仁,发现自己的过错就深恶痛绝之并且立志改过之这就是勇。一个真修,一个是修路径,两者的共同的去行就是我们走在了修身的路上。

知所以治人,治人就是教人,不是让你去治理别人,而是教别人走到正路上面来。治就是回归正道,百川归海,回归正道。

人回归正道,回归知仁勇,修身是回归智仁勇,我们修自己和我们教别人如何修自己是一样的,最终每个人都在知行的层面上去不断前行。

由此类推,之所以治人,则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天下国家也就是放大了的治人,也是治更多的人。

这个思想在《大学》是里面所说的絜矩之道,平天下。是所有人一起修智仁勇大家都是君子叫平天下,人人修知仁勇,教别人也教知仁勇。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孔老夫子对于治国的答案。语言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天下不用治理了。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