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第11讲 用人之道(上)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荣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内容简要: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这两句话是周公给他的弟弟康所说的,《康诰》在大学里面用了四段话,可见其重要性。

惟命不于常非常鲜明的讲明了儒家对于命到底是怎么样的看法。

这里的命指我们的命运,很多人会感慨命运的不公,就像前面有商纣王,夏舛,这些王本来是承接天命的,最后他们都失去了王朝,这是大的。

小的拿我们现在的人来讲,有些人原本生活过得很不错,后来却过得越来越糟糕;有些人本来过得很糟糕,后来能慢慢的转好,命运起起伏伏。

命运起伏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迷信的人会去算命、认命;有智慧的人会参悟命运,然后依道而行。

“惟命不于常。”就是智者参悟了命之后,告诉我们命不是恒常的,常是恒常,比方我们今天懂的不多,不代表永远懂的不多;我们今天生活过得一般,不代表永远一般;有些人今天过得很不错,也不代表永远不错。

这就是儒家告诉我们的命运观,没有人的命运是恒常的,永恒不变的。我们要永远相信:过去的只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均可改变。

永远不要拿过去的自己来否定现在的自己,同样如果过去过得不错,也不要拿过去的不错来盲目的相信现在。

要知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当你在行善,当你的心和行都往善的方向走时,命就会起;当你的心和行都往不善的方向走时,命就会伏。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很朴素的因果规律。

人生不用太复杂,相信这么一个简单的规律,心存善念,不停地增加自己的思维宽度、高度,提升自己的格局,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更何况是平天下。

平天下不要陷在一些小事情上,要从大局去看,总的目标,总的方向一定要是善的,总的方向是善的时候,事情在往这上面去走,整个天下就会往正向去行,这是大局观。

要坚定的相信真理能战胜邪恶,用咱们中国人的老话讲叫“邪不胜正”,这就是“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邪不胜正”是我们一直所信奉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个朴素的道理之后,就要努力的让自己的善发扬出来,而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只要我们的心量,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维在往一个正向的方向去走,在往正向的方向去积累,结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是一种信念,人生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当信念树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算还没有得到方法,但是我们一定会有方向。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虽然你不一定有完美的方法,但是,你已经具备了方向,那就是“道善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宝,宝贝,我们经常讲传家宝,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金玉满堂,不一定守得住,千金也可能会散尽,所以,黄金非宝善为宝。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因为有善的积累,德行就会增长,有了德行的增长,才有后续的人、土、财。

人活在这个世上,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成为一个现象存在的。所谓的现象,就是指善、恶、价值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和自己性情相近,志向相投的人在一起,人是以现象来形成的,善的会跟善的在一起,恶的会跟恶的在一起,最后善的人在一起,一定会开创一个很好的事业,叫黄金非宝善为宝。

一个国家,不把黄金当宝贝,要把善当宝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舅犯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舅舅叫胡偃,当年晋文公因为国内储王之争,被迫离开晋国19年,所以叫亡人。

这里的亡是流亡,重耳流亡在外的这19年当中有5个人是始终跟随着他的,这5个人最终帮助重耳获得了王位。

他的舅舅胡偃说晋文公能够在流亡时还有这么多人跟随他,就是他虽然没有别的宝贝,但仁亲以为宝。

当然这个晋文公到底仁不仁亲得两说,因为晋文公当年流王在外的时候,确实对跟随他人很有仁德,但后来当他做了晋国的国君,乃至做了霸主之后,仁爱就越来越减少了。

因为他内心的欲望越来越重,也导致了后来他的悲惨命运,这也证实了“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前面他行善有仁爱,所以能有人跟随,哪怕在流亡的时候;后面他的仁爱之心逐渐减少,于是跟随他的只剩下趋炎附势之人,就是不善则失之矣。

所以人要不停的警醒自己,我们一开始都是比较平凡的,没有才,无才无势,这时要修德,还要勤学。

当一个人修德勤学之后,很可能会从平凡变得不凡,这个无才无势可能就会变得有才有势,有才有势之后,很有可能德行就不修了。

不修德不勤学,很多时候是人的一个通病,在困苦平凡的时候想去学,好了之后,反而是不学了,增长傲慢。

所以在任何时候,仁亲不可失,当我们失去仁亲,失去谦卑,不再勤勉修德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生走下坡路的时候。

所以人随时随地都要记住自己的初心,记住自己的一开始,特别是在我们取得点成就之后,更要记得自己的仁爱之心不可丢失。

正像孟老夫子所说,一个普通人如果不能够守住仁爱之心,连自己的家庭都不能保护好,一个国君不能守住自己的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把天下守护好。无论家还是天下,都是有仁爱之心去守护的。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耻辱有荣焉。

《秦誓》是秦穆公在打仗之前所写的一篇文章,他说:如果一个做臣子的,为人耿直,叫断断兮,虽然没有其他的什么技能,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但是,他的心是很平的,他的内心当中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花花肠子之类的,叫其心休休焉,耻辱有荣焉。他确实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人。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别人有技能,就好像是自己有一样。如果一个人心胸狭隘,看到别人有自己所不具备的技能,很容易起嫉妒心,一旦起了嫉妒心,就不会很客观的看到别人的长处,就会猜忌乃至排挤,就不能够合众,人心就涣散。

所以人要有容焉,做领导的人,可以无才,不可无德。一个领导必须要具备容人之量,才能够不起嫉妒心,才能够把大家糅合在一起,共同去实现一个远大的抱负。

一个有容人之量的人,把大家容纳在一起是靠一个远大的理想,是靠一个正向的目标,比方说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是正向的目标,远大的理想。这就是有德行的人把人聚在一起。

而容人之量不强的人,是拿自己的才能聚集,喜欢恃己之才,依仗自己的才能让别人屈服.

当一个人有依仗自己才能的心的时候,看到别人有超过自己的技能,就会嫉妒。

有没有容人之量,关键是要能够知道人能聚在一起,不是要去佩服一个人的才能,更多的是佩服这人的德行。

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向着正向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前行。

没有嫉妒心,看到别人有才能,我们要恭喜恭喜,赞叹赞叹,这样才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人。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