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51讲【滕文公章句上】(3)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滕文公开始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

孟子讲解到:“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以民为本。农民需要耕作,百工需要制造。你得在他们需要做事情的时候,给出相应的时间让他们去做。他们不会的技术和政策。需要你帮他们完善起来。这么一来,百姓安定了,国家就安定了。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从这一节的开篇,我们就能看出“民本思想”是儒家的思想底色。接着孟子又深入讲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段话在前面孟子和梁惠王以及齐宣王交谈时都讲到过,这里不多做解释。从人的本性上来讲,普通人只在有钱的时候才可能有底气;所以你作为君主,要想的是如何帮助百姓去有恒产,而不能只想着如何剥削百姓。

为民和为己,从想法上是冲突的,但从本质上是不冲突的。

因为你如果只为自己着想,心里是不可能为百姓着想的;然而只想着剥削百姓的话,最后你一定不会受益。想要为人多考虑,那么一定不可能有自己的私心。

为什么又说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呢?

如果我们在想法上为百姓着想,百姓安居乐业了,他们会很乐意来拥护你。因为跟着你能安居乐业,跟着别人会颠沛流离。这个时候你是想着别人的,但最终你也成了受益者,所以说为己和为人他们的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法上冲突但本质一样,这就是最玄之又玄的地方,也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理是一样的,普通人认为这是一个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的机制,殊不知真相完全不是如此。两个人齐心协力所达成的效果会比各自去做更大,何况一国之人。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所以当你作为一个君主真正为百姓着想的时候,一国之人上下同欲。“上下同欲者胜”,这是核心。所以说一个国君要想去治国,首先就是把百姓的事情当事情,民事不可缓也。不能只想着自己赚多少钱,你为己了就不会去为人,只有为人了,你才能真正的为己,所以阳虎他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这句话理解不好,会让人望而却步。要是做了仁爱的事情我就富不了,那我还哪敢做仁爱的事情!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专门想着如何敛财的时候叫为富,是想不到去仁爱的。而一个人想着要如何帮助大家的时候,是在为仁,此时你是不会去考虑我能赚多少钱,耗多少时?更会考虑到百姓的受益有多大。所以为富不仁,为人不富,它的本质上是仁则富,富不一定能仁。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所以孟子就跟腾文公讲,你要为国,首先要为百姓着想。而大部分人赖以生存的是耕地,你就需要把土地给大家分好,税收政策定好。孟子引用了夏朝、商朝、周朝的案例说明。在夏朝的时候,给每个人分50亩地,然后你5亩土地的粮食要上供给我,只取10%。在商朝的时候,给每个人分70亩地,采用井田制度收税。比如找8个人过来让他们耕630亩地,630亩分成9等分正好是个井字形。8户人家各自耕作外面一圈自家的70亩田,井字中间的70亩是公田。大家平常先耕作公田,再耕作各自的私田,最后公田收出来归国家,自己私田收出来,自己拿回去。这是商朝的政策。

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在周朝的时候,给每个人分100亩地。这100亩里面,也是有10亩粮食是要上交的。所以夏、商、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取10%左右的的税赋,这样做是可以长治久安的。

所以收取税赋的政策和分田地的多少是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事情。我们对近代史熟悉的朋友也应该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面最轰轰烈烈的事件是土地运动,土地的本质就是生产资料,这是任何一个朝代都避不开的事情。生产资料分配平均了,那么别人做起事情来就会有干劲。

所以这里面说的分田制度的核心就是指公平的分配生产资料,合理的收取公共费用,这么一来可以很好的把制度推行下去。

孟子用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做法分别讲述,同时也抨击了当时大家所惯用的收税过高且不合理,使得民不聊生。所以孟子指导滕文公说:“你还是回归到井田制度去公平的分配土地,让每个人干劲十足的去做事情,这么一来大家有饭吃,你也就有饭吃了,这就是解决温饱问题。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这是一场全民脱贫攻坚战。脱贫之后就要立刻搞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说要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序学校它是4个教育机构。庠是以养老为义,序是以理事为义,学是教人伦,校是教如何做事情。那边把田地分好,每个人有饭吃;这边教大家增强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这就是用两条腿在走路。如此,整个国家就能兴旺起来了。

孟子说:“如此而行,就等于把国家带上快车道了。这就是《诗经》里面所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状态。滕文公你这样做,也是把你的滕国变成崭新的国家。崭新指的是内心干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接受了孟子的建议,然后请毕战去具体实行。毕战就来请教孟开展井田制度的方法。

孟子说:“井田制度是仁政的一部分,它最关键的是公平公正。现在滕文公实行仁政,一定要先把经界拉正。经界正了之后,大家就没有什么矛盾。否则的话,贪官污吏去强取豪夺,百姓的钱就又没了。

我们如果熟知历史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就会发现任何朝代的剥削被剥削,都是生产资料的兼并与被兼并引起的。因为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有一部分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就有了剥削他人的基础,长期以往慢慢地就形成了两极分化,这就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所以孟子说,要行仁政必从经界始,做到公平公正。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继续说道:“滕国虽然是小国,但是还是把它分好。先分成野外的土地和城里的土地,野外由野人耕作,城内由君子耕作。这个其实可以把它理解为能力不同,工种不一样,给的生产资料也不一样,这叫做分工不同。然后根据人的不同,把具体的分工安排好,把各自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孟子说:“这只是一个大略的框架,具体如何去做,就在于滕文公和你的执行程度了。”因为当时孟子与孔子的时代相距也有将近200年了,周朝的这些制度他也只是听过,没有具体资料可考证,也没有人这么去做过。所以孟子只是按照这个道理推衍出执行的规律,具体因地制宜怎么去做,需要你们自己看情况。这就像我们今天一样,也是根据经典指引的方向,取切实的操作与检验、印证。

孟子跟滕文公讲述的治国方略中,有以下5个重点:
首先要以民事为重,

第2点,要适当合理的收税10%左右;

第3点,设立庠序学校;

第4点,要做到公平公正;

第5点,因地制宜,实际细化。

这5点我们学会了吗?

附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