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百忍:为王者师

 清醒4321 2017-05-17
为王者师
施百忍
5·3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问为国。
滕文公问治理国家的事。为国,治理国家。与齐国相比,滕是一个小国,王道之政能否在小国实现,这是本章的重点。以下为孟子的回答。
民事不可缓也。
农事不可耽误。民事,指农事。缓,延期,延迟。孟子的回答,以行见知,足令徒以记诵为要者深思。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豳风·七月》说:“白天你去割取茅草
,晚上绞成绳索;赶快修治屋宇,很快又将播种百谷。”昼,白昼。于,往。茅,名词作动词用,取茅草。宵,晚。索,动词,绞。绹(táo),绳索。亟(jí),急。乘,治。孟子引《诗》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接着是引申。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百姓修道,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是在“民事不可缓”的基础上的恒产与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如果无恒心,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犯了罪,然后依罪定刑他,这是陷害百姓。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可以看到,当生存环境非常糟糕,不能行中之时,狂狷的道路对于百姓而言,由于无恒心而驾驭不了,最终只会自弃或犯罪。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哪有仁人在位却让陷害百姓的事有机可乘呢?孟子回答滕文公问为国的理路,与《齐桓晋文之事章》相类。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不离立礼、持义,有信。因此,贤君必明如下规则。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所以,贤君一定是恭俭礼下,取之于民有一定的制度。曾经有人跟孟子说二十取一的税率,当即被孟子批评。孟子认为,二十取一是北方荒芜小国不用官吏,可以如此,中原地带,行尧、舜之道理想的是取十分之一。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说:“为富的不仁,为仁的不富。”阳虎,字货,鲁正卿季氏家宰。孟子引阳虎言,重在提醒滕文公以仁爱之心重视农事。综上所述,一、民事不可缓;二、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如此看来,孟子既不空谈仁,也不专言利,而是主张社会分工中的以仁报富,以富养仁。否则,空谈仁只会误国,但言利必致争夺。以下,孟子说出他的施政大纲。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夏代每家授田五十亩,实行“贡”法。殷代每家授田七十亩,实行“助”法。周代每家授田百亩,实行“彻”法。什一,收十分之一的地租。孟子举历史上收税的制度,贡、助、彻等税法同中有异。
彻者,彻也;
彻,周的税法。即依实情通盘计算总收入后收取十分之一的税率。
助者,藉也。
助,殷的税法,即借助受田者的劳力耕种公田。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龙子说:“治地收税最好的是助法,最不好的是贡法。”龙子,古贤人。以下孟子指出贡法的弊端,论调与叙述彻法、助法时稍有不同。
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贡,夏的税法。即比较几年的收成后将平均数定为税率的基数。丰收之年,粒米散乱于地,多征收一点并不暴虐;欠收之年,收成的粒米都不够第二年施肥的费用,也要征收足额的税率。为民父母的,让百姓勤劳不息,一年的到头不停地劳动,也不能养活自己的父母,接着要举债来凑足税收,最终还让老的幼的转尸于沟壑,那为民父母的都到哪儿去了呢?挍(jiào),比较。中,平均数。常,定数。狼戾,即“狼藉”,散乱于地。虐(nüè),暴虐。盈,满。取满定数。盻(xì)盻,勤劳不休息。称贷,举债。孟子指出,同样取十分之一的税率,但贡法不合常情。以下,再谈彻法与助法。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yù)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世代相传的田租,滕国本来就实行了。《诗经·小雅·大田》说:“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落到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从这个地方来看,即使是周朝也实行助法。孟子的意思以为,滕国的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若有公田私田,然后实行助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这是孟子在比较夏、商、周三代的税法之后,以为助法最优,助法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私田因是自己的,就会尽心尽力地耕作,这就保证了公共利益,又顾及了自身利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接着,要设立庠、序、学、校来办教育。庠(xiáng)、序、校,皆地方教育设施。养、教、射皆教养、教导的意思。富庶之后,接着是文教。这使我想起,学堂每周五的义学,是对学校教育很好的补充。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学,则是国家设立的,三代都有,都是用来明人伦的。儒家以天为大,以仁启天,遵循“天行健”的规律,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天道等四重关系中致中和,明人伦,得位育。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在上位的明于人伦,在下的小老百姓就能亲密。有圣王兴起的话,一定回来取法,这便成了王者的老师。孟子之意,滕国褊(biǎn)小,虽行仁政,但未必能兴王业,可是,成为王者师自无问题。王者师与圣王之别,前者胜在理念,后者赢在土地。孔子被称为“素王”,虽不有天下,但其精神思想足以惠及天下。综合来看,孟子坚持生财之道与仁义道德相结合的治国观是很清楚的。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诗经·大雅·文王》说:“岐周虽然是旧邦,接受天命气象新。”(向熹《诗经译注》)这是赞美文王的诗句。您努力践行吧,也用来图新你的国家!最后,孟子还是引《诗经》之句来说明周朝自文王始有天下,鼓励滕文公力行王道仁政,使国家气象一新。必须清楚,王道仁政始自修身。修身必转换气质。惟其如此,方能泛发出生命本身的力量。以下,转入民事不可缓而问井地问题。
使毕战问井地。
文公接受孟子建议,而使毕战主为井田之事,毕战来问其详。毕战,滕臣。井地,井田。以下为孟子的回答。
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你的君主将实行仁政,选择你来问我,你一定要努力干!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疆界开始。经界,土地疆域的分界。此专指公田与私田,私田与私田之间的分界。犹如现代的公司组成,出资方式,运营分红等,必须有配套的制度并加以执行。
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的划分不正,井田的大小不均,官吏的田租不平,因此,暴君污吏一定侵凌经界。钧,同“均”。谷禄,官吏俸禄之谷。慢,侵陵。此言暴君汙吏首先从慢其经界始,使其原本公平公正的井田制变得不正、不均、不平,此时,再好的助法,也只能为个人的牟取私利服务。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经界一旦正确,分田负责、制定俸禄也就可以不费力而决定了。孔子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16·1)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滕国,领土虽然狭小,但是也有君子,也有农民啊。褊(biǎn),狭小。为,有。君子,在位者。野人,农人。如白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没有君子,就不能治农民;没有农民,就不能养活君子。这是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即如前面所言以仁报富,以富养仁。这也是学堂以教养学,以学促教的模式。这里,既要真才实学,又要舍得花银子。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请在郊野用“助”法,城市则收十分之一的地租。换句话说,在郊野的耕者,按“井”字九宫的井田制,助耕其中的一份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至如城市中的税法,依上文之意,应为周代的“彻”法。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卿以下至士授与圭田以供祭礼,圭田有五十亩;卿之弟、姪(侄)等,每人二十五亩。这是世禄之外的补偿。此言给官吏的报酬,以下言农民的情况。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至如农民,一生都不离本乡,他们在本乡共一井田,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生老病死互相扶持,这样百姓都很亲睦。这是讲安居乐业的农民拥有恒心,以下讲实施井田的大概。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井田的大致:每一方里的土地定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各有一百亩私田,并且共同耕种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
在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后,然后才敢治理私田,先公后私,所以区别官吏与农人的办法。这是井田的大略。
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如果要进一步详细的规划,就在文公和您本人了。润泽,这是在井田的基本原理上,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风俗,而不走偏。
孟子希望滕文公活用井田制,使社会整体的公、私双方都兴旺发达,此为恒产;其次,以地方学校与国家学校相辅助,以明人伦。若“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则为恒心。恒心与恒产,相当于精神与物质,协调二者间的平衡,将使国家整体发展。也许,在“慢其经界”的背后,暴君汙吏恃强凌弱地吞并土地已普遍存在,这是损人利己的事,归根结底是缺乏道德修养的缘故。孟子提出“正经界,均井地”的方略,主张在郊野用助法,在城市用彻法;其次发展文教,这将使国家既富且贵,即使不能称雄天下,亦可成为王者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