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37讲【万章章句下】(4)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

万章问:交际是存的一个什么心呢?

孟子曰:“恭也。”

孟子说:恭,恭敬。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问:别人来跟你交际,你推辞再推辞,这个为什么是不恭敬的呢?

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孟子说:“尊者赐之”,别人拿东西给你,你想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符合他的意思,想了之后再去接受,是不恭敬的,所以如果尊者有赐就收下来。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

万章问:那么如果我不用言语去拒绝,用心去拒绝。我内心里面想着它是“取之不义”的,我用别的词语来推辞,不知道可不可以?

这里面万章和孟子讨论专门针对于尊者赐东西给贤者(尊者就是像诸侯王,贤者就像孟子这样的人),这里有个背景,就是齐王送东西给孟子,孟子不接受。万章不太理解为什么孟子不接受齐王的馈赠,所以就问别人送东西给你是一个恭敬心,那么你拒绝推辞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这个王不讲道义?万章其实想试图想通过一个现象去抽取出普遍的道义来,所以会这样子去问。

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孟子说:并非如此,在接受馈赠的这个角度上面,要看“交是否以道,接是否以礼”,就是交往有没有道?馈赠和接受是不是按照礼节来的?如果交往以道、接受也以礼的话,就算是孔子也会接受的。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然后万章就问了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他说:如果现在有人在城外抢劫,用抢来的东西去馈赠你,他也交之以道、馈之以礼,能不能接受?

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孟子说:这怎么能接受呢!这个叫“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这些杀人越货的人可以直接不用教化就杀掉,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是恶心侵占了善心,很难感化。像殷去代替夏,周代替殷,都是这种“所不辞也”,就是殷从夏手中拿到天下,周从殷手中拿到天下,都是因为他们已经像“杀人越货”,恶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善,把本心给盖住了,所以这个时候直接代替就可以了。万章你所讲的抢劫的东西比这更加厉害了,怎么能接受呢?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万章说:现在的诸侯他们去征取百姓的税收,去搜刮百姓的财富跟抢劫一样,如果说他们只是用一个交际的礼仪做得很好,君子却接受,这个怎么说呢?

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孟子说:你这么讲是太过抽象化了。你把诸侯征收百姓的税和搜刮百姓的财富比喻成抢劫,但还不是抢劫。有一个成语叫“充类至尽”,就是把他们的相似点放在一起,然后说他就是这个,实际上是逻辑学的一个错误。

每学会一种泳姿都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游泳不是一种姿势,而是生活方式。认定了目标,就勇往直前。纵身一跃,所有烦恼都抛到脑后。蓝色的池水里,我穿的不是泳衣,是我的风格。

孟子说不是这样的,虽然他们都具备这个属性,但是强盗是毫无付出的去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抢劫为自己的东西,抢的过程是用杀人谋财的方式夺来的;诸侯王的方式是用看似合法的、在法律基础上得来的,是从一个隶属关系得来的。他们运用方法的不同,所以不能够用一个共同点去把这两者完全等同,这叫“充类至尽”。

这里面逻辑上面大家去思考一下,就是不要因为一个共同点就把两者完全等同。

然后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一个王者出来,他是把现在的诸侯王全部杀掉还是要先教育他们一下呢?如果说全部杀掉,那就说明这些诸侯王真的已经残暴到跟劫匪一样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还是有可教育转变空间的,跟纯粹的强盗是不同的。

这体现了孟子的一个逻辑细分法,也是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一个实践。孟子继续举了个例子,鲁国人习惯于用猎物来祭祀,大家一起打猎,打完猎之后抢猎物,谁抢到一个比较好的猎物还是一个好的兆头。孔子做官的时候发现大家都是这样的,他也这样去抢猎物。孟子说你看连抢猎物都可以,受君王的赏赐为什么不可以呢?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孟子这个例子一举,万章就更加有点困惑了,孔子不是我们尊奉了圣人吗?他怎么也做这样子不道德的事情呢?

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

孟子说:没有,他确实是按照道的。

万章就问:那既然是合乎道的,为什么要抢猎物呢?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孟子说:孔子首先规定了祭祀的仪式使用的器具,这些是合乎道的,至于说祭祀用什么祭品,这边的民俗是打猎完了之后用抢的猎物来祭祀,没有必要去违反,这叫“善与人同、与人为善”,不是一个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可以。

比如云南有泼水节,平常如果在家里面或者在路上有人泼你一盆水,我们会觉得这个人好无礼,但是在泼水节的时候,被人泼一盆水,你会觉得它无理吗?不会。大家这样是表达热情的方式,祈求老天多下点雨,风调雨顺是这个意思。所以孟子说要明白,并非凡是抢猎物都不符合道义,就好像我们知道不是所有像人泼水都是恶意一个道理。

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然后万章问:这个事情确实不是什么好事情,孔子为什么不走呢?

孟子说:因为他觉得在鲁国还有希望、有道可行。他心里面装的是百姓,不是说我来抢这个猎物。作为一个圣人,他是破相的。他甚至有的时候为了去融入这个社会教化大家,会做出一些让人嘲讽不解的事情,这是圣人的悲心,一般人不懂,这叫“有道可行而仕”。

孟子说孔子做官有三种,一是有道可行而仕,第二个是有际可仕,就是别人对孔子有交际之心。第三个是供养贤则仕,就是君王敬重你是一个贤者,把你养在那里。

有道可行是一个主动的,交际是相互的,养贤是上对下的。

举例说,“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就见有道可行而仕。在卫灵公是因为交际,在卫孝公是公养之。三者不同。

这一节主要谈 “交际之心”,侧重于上对下的赏赐。不管是赠送方还是接受方,我们要交之以道、接之以礼,这两句话是这一篇的核心。有道、有礼,这个时候交际是比较圆满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交不以道、接不以礼就不能接受。

【经典原文】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

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