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142讲【万章章句下】(9)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齐宣王问卿。

有一天,齐宣王向孟子请教,卿和君之间如何相处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卿是比国君低一个等级的,君、卿、大夫、士,前面谈到过。孟子反问说:“大王,你问的是什么卿?”

王曰:“卿不同乎?”

齐宣王说:“卿还有不一样?”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孟子说:“有不一样,有同宗同族的贵戚之卿,还有非同宗非同族的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齐宣王说:“先跟我讲讲,同宗同族的贵戚之卿,是什么样子的?”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孟子告诉齐宣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贵戚之卿在你有大错误的时候,会直言进谏。如果反复和你讲,你还不听,那么他就会请求离开自己的岗位,去换一个别的工作,不要整天待在你的面前。齐宣王听到这个话,脸色绷紧,显然对这个回答很不开心。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孟子说:“大王,你别不开心,也不要觉得奇怪。因为你问我,我不能够骗你,我要跟你说实话,叫做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从这儿就能看到孟子的勇气,孟子不会去谄媚齐宣王,以正色告之。

然后,齐宣王并没有因此而愤怒,他前面快愤怒了。但是孟子说:“大王现在问我,是想知道真的东西,大王不是要听好话。”所以齐宣王的脸色又定了定,继续问:“非同宗非同族的异姓之卿,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跟贵戚之卿不一样了。大王有了错,他们就会正谏,反复说两次不听,他们就走了,去别的地方了。

为什么?因为君子在位,为行其道也,不是为了位置上的俸禄而去的。他是为了去行道,所以既然行不了道,那他们就走。很简单,这是非同宗非同族的。

前面同宗同族的卿,是在大王有大过的时候,才去对大王直言正谏。因为,开始是给大王机会去改正,而反复不听之后,他们也念同宗之情,只是要求换一个位置,不会离开大王。

而非同宗非同族的卿就不一样了,跟大王又不是什么亲戚关系,也没有必要在您大王这棵树上吊死。既然大王不听,我行不了道,我在浪费生命,那我不能浪费我的生命,我得走。

所以这句话里面,孟子深层次的,是想告诉齐宣王。虽然你是君,他们是卿,但是卿并不是说一定要愚忠于你这个君。卿也好,大夫也好,士也好,他们所忠的是道,也就是论语里面所说的士志于道。

他们并不在乎拿多少俸禄,俸禄是其次的。因为俸禄拿来了,也不是供自己享受,他也有一大家子要养,有很多门客要养。

卿做官是为了,行道于天下,这是儒家的思想。所以在其位而不行其道,这是可耻的。在孟子时代,宣扬的就是这样的理念,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行其道,别人要指着在位的人脊梁骨骂的。

我希望这个风气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就好了。

所以既然是志于道,不谋其食,不是为了吃的穿的去的。那么当然君王有过错,卿肯定要去正言以告。不是无理取闹,是提出正确的见解,反复不听,那无法行道,当然要走了。

君和臣只是位置不同,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但是他们是互相配合着把国家运行的正常。这样想的话,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反复之不听则去。因为你这边不能行道,我就是在浪费生命,我当然要走,我们人格上是独立的。

所以给做君的敲个警钟,给做臣的提个警醒。人的一生该怎么过?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如何去履行自己人生的职责?不仅仅是为了衣食,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经典原文: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