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第211讲 【尽心章句上】(33)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3-09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内容简要: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孟子在齐国的时候,齐国的王子垫来请教孟子问题。当时的社会职业大致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农是农民耕田的,工是百工制造物品的,商是商人把东西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去的,都在很辛苦的做事情。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士,他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好像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为什么排在第一。

实际上王子垫问的这个问题和前面公孙丑问的“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二节)是同一个问题,只是他问的更加直接一点,或者说他问的更深层次一点。孟子回答“尚志”两个字,高尚的尚,志向的志。王子垫不明白,继续向孟子请教: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接下去孟子对仁义又解释一番。在判案或施政的时候杀掉一个无辜的人,就是不仁;不是自己的钱财而拿取,这就叫做不义。仁义本来是两个不太能摸得清的概念,通过孟子这么一形容,我们就发现了它的界限。

作为一个士,在主持事务的时候,发现别人做错了,你去惩罚,这是主持公道;但别人没有做错,你去惩罚别人,这叫滥用职权,心中是不仁的。对普通人的仁是解决别人的痛苦,对多数人的仁是保持一个公平的环境。所以如果自己率先破坏公平性,杀一无罪,这便是破坏了仁的底线。

义是守规则,规则就是界限,界限就是你、我。你的我不拿,我的你不能拿,守住这一点,人与人才不会有冲突。

所以孟子在仁政里面就谈到要行仁政,就要先画清楚土地的经和界,经界正了,大家就可以开始干活,因为得到了公平与认可。

再比如交税。需要交10%的税,那我就交给你10%,这是我应该交的,多要不可以,因为不义!对于士来讲,他是做官的,更多的是要做到保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公平性。

孟子着重把仁义讲在维护社会的公平以及非己不取这一点上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所说的仁义,他必须是和自己的私心作斗争,同时还必须让自己有智慧去制定合适的规则和律法,让大家得到公平的环境;并且有勇气对那些破坏规则的人说不,这是仁和义。而坚守仁和义是需要智仁勇三个德行的。由此,守住仁和义,就和前面的尚志联系起来了。

何为尚?高尚的尚,尚者就是向上的上,以志向为上。

前面咱们谈到伊尹的时候,说伊尹以替天行道为志,君子何尝不是以替天行道为志呢?要如何替天行道?我们可以联系一下前面孟子所说的“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先正己再正物,正己就是成己,成己仁也;成物就是正物,成物知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出自《中庸》)。所以要成仁就是行仁义,就是以志为上,称之为尚志。

这么一来整个人生的人生观就树立了。士就是把志向排在第一位的人。志向是仁义。仁义是落实到你所做的事情上面去之后,不杀一无罪,保持公平;不取一分一毫非其所有,就是在戒贪。这样仁义出来了。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仁义不是空洞的,仁义也可以是很实在的。我们不管是做官也好,做生意也好,普通人也好,非己不取的这个义要守住;看到别人要能够看看别人的痛苦,想到怎么去帮助别人一下,这就是守住了仁爱。这么一来的话,我们的心就能够发生转变,仁和义住在自己的心里面。住在仁里面,走义的路叫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大人就是把心住在仁爱之处。

佛家说“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行布施就是行仁爱。无所住是心里面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就是仁爱。“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不名菩萨”(出自《金刚经》),这便是居仁由义,无所住而行布施,大人之事。路是相通的,所以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我们要好好的问一下自己一下,我们有志向吗?我们的心在仁爱上面吗?我们的路走在义路上面吗?我们有哪些需要修整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会更清晰,会更能找到自己可以蜕变的地方。人生因为蜕变而升华,因为志向而有成就。

经典原文: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