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要警惕“假名人名言”

 钟楼语文 2022-03-09

高中语文教学要警惕“假名人名言”

学生自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许多学校在引导学生读书方面有过一些努力。典型的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阅读指南》和文学讲座、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经典夜读小组。近日,友人以某高级中学所制学生读书卡相赠,故得以窥知该校在引导学生读书方面作出的努力,特在此介绍并讨论之。

学生读书卡有两式,适用于不同的阅读要求。

卡1为单面,设置五大问题:字词积累、主旨概括、句子赏析、观点碰撞和疑难提问。

卡2为双面,正面为卡1已有的字词积累、主旨概括、句子赏析三大问题,反面为文章赏析。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两种卡都做成单边薄胶装簿册,以便根据老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进度,随时撕取单张,填写后上交老师批改。

关于这种卡的使用效果,我们在本文结尾及今后的文章中会有讨论。这里先说一下印在读书卡下边栏的三则名言。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以上三则名言都不见于三位古人的全集和相关史传。读过陶渊明和苏轼文章的人都会明显感觉到上述名言不同于他们的风格。经过检索,我们发现这两则名言往往见于小学读物。现举例如下:

《小学生经典诵读100课 二年级》,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0.09。

《小学生阅读文选(第11册)》,福建教育出版社 , 1985.06。

这两个劝学故事显为杜撰。尤其是假托苏轼的对联,明显平仄不调,完全不是宋朝第一才子的水平,贴在门前就会是个笑话。

编造陶渊明故事的人,可能是熟读了《西游记》。春苗和磨刀石的妙喻,本出自唐僧之口。

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至于第三则“名言”,常见于几种名言汇编书籍和初高中读背材料,署作者为“欧阳修”;有一些学者引用过这句话,或指为欧阳修言论,或指为朱熹言论。

其实,这则“名言”出自宋儒郑耕老,现所见较早的引用该文的是南宋吕祖谦编写的训课幼学著作《少仪外传》“郑氏劝学”条:

《少仪外传》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孝经》一千九百三字。大小九经合四十八万九十字。且以中才为率,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以天资稍钝,中才之半,日诵一百五十字,亦止九年可毕。苟能熟读而温习之,使入耳着心,久不忘失,全在日积之功耳。里谚曰:“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后生勉之!

比较读书卡名言和郑耕老语,有“立学”“力学”之别,当以“力学”为是。因为“立学”指兴建学校,“力学”才是说个人致力于学问

《汉语大词典》第8卷 378,第2卷 765。

郑耕老(1108—1172),字谷叔,莆田城南人。少负才学,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及第,授怀安县(今福建闽侯)主簿。后调任温州(今属浙江)法曹,改任明州(今浙江宁波市)教授。著有《易范》、《易训释》、《洪范训释》、《论语训释》、《中庸训释》、《孟子训释》、《诗训释》等。

清全祖望(1705-1755)《庐陵学案》卷四收录了郑耕老及这段论说,命名为“读书说”。之后周永年(1730-1791)《先正读书诀》及张明仁(1918-2003)《古今名人读书法》均收录此文。因此类名言录往往将之置于朱熹读书法之后,故有误会为朱熹语者。

将此文归属欧阳修(1007-1072)的,是元人编撰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其中《欧阳文忠公读书法》与上述郑耕老文大同小异: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立身以力学为先,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孝经》《论》《孟》、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万有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为准,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稍钝,减中人之半,亦九年可毕。其余触类而长之,虽缕秩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所不至。谚曰:“积丝成缕,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成丈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尔辈勉之!

对于这两个版本,《庐陵学案》中有王梓材案语云:“是先生之说盖本欧公,而字数有异尔。”而我们认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成书时代晚于《少仪外传》,应该是把郑耕老文修改后,假托于更为有名的欧阳修。

从书籍性质来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日用百科全书,内容庞杂,甚至有历日占卜、家宅吉凶等章节。其著者姓名不传,可见该书未被当做严谨的著作。首句脱漏“力”字,亦可见其粗疏。

从内容看,文中计算诸经字数,只是强调学习如果持之以恒必有成就,并没有规定读书次序、指导读书门径的意思。所以《少仪外传》“郑氏劝学”的标题是准确的,《庐陵学案》称为“读书说”也较合适,因为毕竟是有关读书的议论。《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将其称为“读书法”,就已经脱离了原文的主旨。周永年《先正读书诀》虽称引自郑耕老《劝学》,但已将其当做读书诀窍,或许是受了《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类书籍的影响。稍早于周永年的唐彪(1640~1713)所编《父师善诱法》,收录的是就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的文字,冠以“欧阳文忠公曰”,可见误说的流行。

在近代,人们更是只知欧阳修不知郑耕老,“欧阳修”版名言成为通行。至于何时起“力学”误为“立学”,则需再作查考。不过现在有些已经指明出处为郑耕老《劝学》的名言录,还有引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该段文字的文章,也把“力学”误为“立学”。文章的作者应该已经看过古籍原文,但因为从俗,特意改成了错误的字。可见“假名人名言”的危害之大。

以讹传讹的原因,除了名言录和教材编纂者缺少训诂、版本常识外,还有编者和使用者的机械照搬和不懂照用。总之就是一句话:又想装B,又想偷懒。

这时我们再说回开头提到的读书卡。此卡还有一可疑之处,就是标题“阅读的足迹”。这个比喻总觉别扭。我们一般说“成长的足迹”“红色的足迹”,是因为成长和革命都是按时间线性发展,与“足迹”相似。阅读则是更为自由的活动,有跳跃,有并行。说成“足迹”,顿生跋涉的疲惫感。而且阅读用眼,长在足上的眼,是鸡眼。

在此疑惑之下,上百度搜了“阅读的足迹”的说法,发现还真不少,多数是用来命名小学生读书卡的,小部分是小学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时使用的标题。可见这句话深入人心。

这些小学读书卡虽然样式各异,但基本项目完全相同。前面的那套高中读书卡,应该就是照搬了网上的小学读书卡,仅仅去掉了“家长签字”的部分。底部的名言尚未见于某小学读书卡,或许是一个“创举”。可惜一条名言都没有写对。这是是偶然,又是必然,因为制表者“又想装B,又想偷懒”。

从抄袭小学读书卡以及对三则假名人名言毫无察觉来看,高中读书卡制作者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教育品德是值得怀疑的。

相比这种向小学教育取经的读书卡,南师附中列书目、开讲座的做法更像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南京十三中夜读小组的做法更像大学研究生的读书会培养方式。采取哪种导读方式,很大程度是老师自身素质和其对学生的定位决定的。

可以想象,用小学读书卡管理高中生阅读的老师如果担任了学校教学部门的副主任,也会用管小学生的方式管理老师:要老师多备课,就印一批备课本,上面印上周密设计的表格;要老师多听课,就印一批听课本,上面印上周密设计的分项打分表;要老师多跟学生交流,就印一批师生交流本,上面印上周密设计的交流记录表格……

我想,老师积极备课的前提,是学校对他们教学劳动的尊重;老师积极听课的前提,是学校对于青年教师负担的减轻;老师与学生积极交流的前提,是学校管理者与老师、家长先有积极、平等的交流……

再说回学生读书。学生用心读书的前提,就是读书不成为一项作业。就算读书是一项必须完成的功课,那么阅读时也不应该有一项项拆解出的目的。就算有目的地读书,这些目的也应该是学生自发的,而不是出于老师机械化的规定。当上述读书卡发下去的那一刻,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是阅读的同行者,而是一个检查者、监督者。就像手持表格的主任们只是学校里的拿摩温。

我们爱在雪上轻巧地踩过,为的不是留下足迹,而是踩上去那一刻对自然的融入。天晴雪化了,足迹不见了,但谁又能说之前的踏雪没有澄澈我们的心灵?

读书也是如此,或是一句一惊心,或是卒章有回味,都是那一时的心境。掩卷之后,何妨无迹?

我们爱打雪仗,因为投掷时彼此无别,雪化后得失无碍。

什么时候,师生持卷共读,亦可如雪地漫步,足迹交织,不分彼此。

什么时候,师生相互问难,亦可如雪球互掷,大战三百回合,而边上并无记分牌。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