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国家宝藏》里的“尬文言”

 钟楼语文 2022-03-09

《国家宝藏》里的“尬文言”

近日,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在介绍侯马盟书时,演出了一段讲述其前世传奇的短剧。剧中,赵简子(赵鞅)痛失重臣董安于,终求得智氏与自己结盟,赵氏一族亦立书盟誓。危机解除,赵氏子侄皆向赵鞅道贺,赵鞅却在哀悼董安于,说道:

 君用一命所抵,鞅必以一命所惜。

我赵氏,必成大业。

这句台词配以激昂的音乐,确实震撼人心。网友们大呼演技炸裂。但是,这句台词确实有点尬。

编剧的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

你用一条性命换来的东西,我赵鞅一定会用生命去珍惜(当做生命来珍惜)。

但是,“以(用)一命”为介宾结构,只能作为状语修饰动词,而“所抵”是所字结构造成的名词性短语。文言文中,甚至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介宾结构+所字结构”的表达形式。

中古汉语有“以某所见”的说法,看似“介宾结构+所字结构”,但其实是介宾结构中嵌入了带修饰语的所字结构。其层次结构如下:

以[某(所见)]

其意为“根据我的见识”。而如果像央视台词那样去理解句子结构,其意思就变为了“靠我获得的见识”,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央视剧中的台词如果要用文言表达,该怎么说呢?欢迎参与以下投票:

相关知识

《左传·定公十四年》与剧情相关内容

梁婴父恶董安于,谓知文子曰:“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曰:“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于则发之,是安于与谋乱也。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孟患之。安于曰:“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于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与剧情相关内容

上卿赵鞅有族子名午,封于邯郸,午之母,荀寅之娣,故寅呼午为甥。先年,卫灵公与齐景公合谋叛晋,晋赵鞅帅师伐卫,卫惧,贡户口五百家谢罪,鞅留于邯郸,谓之“卫贡”。未几,鞅欲迁五百家以实晋阳,午恐卫人不服,未即奉命。鞅怒午之抗己,遂诱午至晋阳,执而杀之。荀寅怒赵鞅私杀其甥,因与士吉射商议,欲共伐赵氏,为邯郸午报仇。赵氏有谋臣曰董安于,时为赵氏守晋阳城,闻二氏之谋,特至绛州,告于赵鞅曰:“范、中行方睦,一旦作乱,恐不可制,主君宜先为之备。”赵鞅曰:“晋国有令,始祸必诛,待其先发而后应之可也。”董安于曰:“与其多害百姓,宁我独死,若有事,安于当之。”鞅不可,安于乃私具甲兵,以伺其变。

荀寅、士吉射倡言于众曰:“董安于治兵,将以害我。”于是连兵以伐赵氏,围其宫,却得董安于有备,引兵杀开一条血路,保护赵鞅奔晋阳城。恐二氏来攻,建垒自守,荀跞谓韩不信、魏曼多曰:“赵氏六卿之长,寅与吉射不由君命而擅逐之,政其归二家矣!”韩不信曰:“盍以始祸为罪,而并逐之!”三人遂同请于定公,各率家甲,奉定公以伐二家,寅、吉射悉力拒战,不能取胜,吉射谋劫定公,韩不信遽使人呼于市中曰:“范、中行氏谋反,来劫其君矣!”国人信其言,各执兵器,来救定公,三家借国人之众,杀败范、中行之兵。寅、吉射奔于朝歌以叛。

韩不信告于定公曰:“范、中行实为首祸,今已逐矣,赵氏世有大功于晋,宜复鞅位。”定公言无不从,遂召鞅于晋阳,复其爵禄,梁婴父欲代荀寅为卿,荀跞言于赵鞅,鞅问董安于,安于曰:“晋惟政出多门,故祸乱不息,若立婴父,是乃又置一荀寅也!”鞅乃不从。

婴父怒,知为董安于所阻,谓荀跞曰:“韩、魏党于赵,智氏之势孤矣,赵氏所恃者,其谋臣董安于也,何不去之?”跞问曰:“去之何策?”婴父曰:“安于私具甲兵,以激成范、中行之变,若论始祸,还是安于为首。”

荀跞如婴父之言,以责赵鞅,鞅惧,董安于曰:“臣向者固以死自期矣,臣死而赵氏安,是死贤于生也。”乃退而自缢,赵鞅乃陈其尸于市,使人告于荀跞曰:“安于已伏罪矣!”荀跞乃与赵鞅结盟,各无相害,鞅私祀董安于于家庙之中,以答其劳。

央视短剧所本应该是《左传》,因为剧中的梁婴父是作为智氏的代言人出现的。

公众号ID:jlzxzwxp

钟楼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