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编写教材不是关键,教师、家长,全社会成员提高认识, 为孩子做出榜样,营造良好氛围才是根本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2-03-09

【平湖一 第1716期 德育专题

核心提示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仅是“有教材”是不够的,关键是更新学校和教育者的观念,让教育者先有生命意识,不仅是对着“教材”教育,而是要将珍爱生命,爱护动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教师、家长、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成人先做好孩子的榜样……
生命弥足珍贵,人如此,动物亦如此。作为高级动物人,居于“生命链”的顶端,应该爱惜其他动物,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但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时有发生,且越来越低龄化,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态度,令人痛心。
2019年2月,山西某高校校园里,一只流浪狗后腿和嘴巴被透明胶带紧紧绑住,鲜血淋漓,奄奄一息……
2020年10月,太原一男子用开水浇烫一只怀孕母猫,至已成形的四只小猫全部胎死腹中……
2021年,山东某高校范某某虐猫、济宁孙某虐待动物、浙某高校王某某虐待动物等事件被媒体曝光,据志愿者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一年间,恶性虐待动物并引发舆情的事件就超过45件。
令人担忧的是,虐待动物者中不乏未成年人,且近年来,向低龄化发展。
为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近日提出了《关于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他指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偏少,中小学教育缺乏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同情心。他建议,将爱护动物和尊重生命相结合的教育纳入中小学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尊重生命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和理念。在综合实践课程教材中增设救助流浪动物、科学养育伴侣动物的内容。

赵院长这个建议很好,但平湖一柱认为,对学校教育来说,尊重生命,爱护动物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一辈教育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了出来。
1932年,陶行知先生在《致郑先文》的信中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养生而不杀生”。世界上每一条生命我们都没有把玩的权利,要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珍爱每一条生命。
陶先生说:“假使我是一位小学教师,带着小朋友在大自然里观察,看见塘里有一串虾蟆子,我一定教小朋友留心观察。宇宙是我们的学校,这个池塘里便是我们的虾蟆池。我们要看虾蟆子变蝌蚪,蝌蚪变虾蟆,虾蟆又生子,就时常到那里来观察好了。从远的池塘移到近的池塘来未为不可,但是要如抱着我们自己初生的孩子一样小心,决不能把整串的虾蟆子捉到课堂里来养。如果要在课堂里或试验室里养几粒,那必定是以养几粒为限。这几粒的生长条件,必定为他们准备齐全,可以使他们由子长到蝌蚪,由蝌蚪长到虾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牺牲虾蟆的生命来给我们玩把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信息。”
关爱生命,是人生的第一要义,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使人胸襟开阔,一心向善,唤起心灵深处的“善根”,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
但可惜的是,在当下,我们不少教育者却有意无意地忘记了这个目的。

请看下面这则曾在比赛中获奖的“优质课”案例:
一位语文教师正在教授《狐狸与乌鸦》。
教师带着启发的语气问学生:“狐狸想吃乌鸦嘴里叼着的一块肉,它就故意用好听的话来奉承乌鸦,结果乌鸦一高兴,把嘴一张,'哇’的一声,肉就掉下来了。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学生A:“拿一把锯子,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
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狐狸就吃不到肉了!”
学生B:“拿一把猎枪,一枪把乌鸦打下来……”
教师评:“主意不错,这样,狐狸不但吃到了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肉吃了!”
学生C:“乌鸦嘴里肉是给它的孩子吃的,狐狸想办法钻进乌鸦的家,把乌鸦的孩子们捉住,逼迫乌鸦把嘴里的肉交出来……”
教师评:“真是绝了,乌鸦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
是的,这节课当时之所以被评为优质,是因为教师注重了学生思维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独特,能够畅所欲言,教师评价及时中肯,师生互动有效……
但是,在这里,教师和评课者只注重了学生思维的激发,看到了学生想象力的丰富,但却忽略了思和想的方向。
在《狐狸与乌鸦》故事中,狐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面角色,它的贪婪和狡诈本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与批判,可我们的教师非但没有如此,却好像对狐狸的做法颇为欣赏,因此决意为虎作伥,怂恿学生充当狐狸的帮凶。
“锯树说”是典型的缺乏环保意识,教师非但没有批评(当然不会批评),只是对可能“吃不到肉”不甚满意,但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肯定了“很有意思”;
“射击说”是“杀人不眨眼”的残忍,好似有些符合教师的心意,“主意不错”,“双肉兼吃”;
而绑架幼儿作为人质的“人质说”则是赤裸裸地泯灭了一切,爱心,将残忍发挥到极至。而这时,似乎终于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于是教师拍案:“真是绝了!”
对于学生实施“绑架幼崽”威胁逼迫等种种为达“吃肉”目的、不择手段的方法,教师给出的评价竟然是“真是绝了!”
如此高的“赞美”,是要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到爪哇国去吗?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杀人不眨眼的暴君么?
如此教育,只会把残暴的种子播洒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使孩子们变得再无爱心,性格乖舛,冷漠无比。
现实教育中,《狐狸与乌鸦》的教学现象并非个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学校和教师对生命教育认识不足。
因此,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仅是“有教材”是不够的,关键是更新学校和教育者的观念,让教育者先有生命意识,不仅是对着“教材”教育,而是要将珍爱生命,爱护动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教师、家长、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成人先做好孩子的榜样!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