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艺之竹刻 | 筠海泛舟:刻竹匠人沈华强

 齐彦国 2022-03-09

寻,找百年技艺;

寻,探技艺之源;

寻,思艺品之用。

高尔基说

一门手艺的消亡

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斫琴、刻漆、制扇、金缮

紫砂、制茶、明式家具……

千百年来的中国样式

塑造了东方艺术的文化肌理

构建了中国文脉的意蕴之美

暑去秋来

单雯、柳溆循技艺之魂

觉知、感受

寻能工巧匠,展技艺之美,传中国之美

共踏 “寻艺”之旅

[寻艺停靠站]

常州

沈华强刻竹

[寻访技艺]

竹刻

虽然刻竹者受传统风格的影响

但不应束缚于它

这样就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了

始终跳不出前人的技法

——沈华强

沈华强

SHEN HUAQIANG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徐氏留青竹刻第三代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曾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竹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勺,江苏泗阳三庄泗水王陵也曾出土过一件凤凰图案的竹刻。明代以前,有关竹刻的记载和实物寥寥无几,时断时续。明代之后,竹刻才得以在众多艺术品类中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明代层出不穷的竹刻名家,自朱松邻祖孙三代到濮澄、张希黄,皆是一时名流。

其中,正是张希黄开创了留青竹刻。留青,顾名思义,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层的竹肌作底。“留青竹刻”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发清晰突出。

清 张希黄 留青山水楼台竹笔筒 口径6cm 高10.6cm

古人好竹,而雕刻、书画与竹三者的融合,使留青竹刻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青睐与珍藏,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特的存在。当代留青竹刻的创作中心,则如王世襄所说,非常州莫属。留青竹刻与梳篦、乱针绣并称“常州三宝”。常州留青竹刻的发展得力于徐素白、白士风数十年的努力与坚持。徐氏竹刻正是在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探索才创造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精品。沈华强,则是徐素白次子徐秉言的女婿,徐氏留青竹刻的第三代传承人。

徐氏留青竹刻

浩渺竹海 从零学起

“重大决定足以改变未来的路,影响自己的人生。在海上漂流工作的时间给了他自我学习认知的过程和机会,可以潜心补给自我。”

——周学

沈华强的骨子里是喜欢艺术的,尽管早年从事着海员的工作,但是婚后的家庭氛围,感染了他。竹刻世家的和睦氛围,给予他艺术生命的重生,竹刻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见钟情”的美好发生在他与竹刻艺术之间,岳父骨折在家休养时,沈华强偶然看到岳父创作的过程,只第一眼便觉得“很美”,开始尝试竹刻。竹子虽小,却打开了他渴望艺术的窗口,自此接触书画、接触艺术,直至爱上竹刻。

过去的海员时光让沈华强感慨生命的渺小,沧海一粟的自己究竟该如何过生活,正是这段海上漂流的时光,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于他而言,就是好好地活着。沈华强每次出海,离家就是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的他总是渴望早点回家,觉得海上的时间何其漫长,而学了竹刻之后,他的海上生活变得非常充实,于他而言,漂泊在海上,犹如泛舟竹海,更加坚定了他这张“白纸”学习竹刻的决心。

耳濡目染之余,沈华强一切都得从零学起,却从未停止对竹刻的思考。怀着一颗科学的、虚心的、传承的心,他向亲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古人学习,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理清脉络,在学习的同时,全面了解竹刻史,最终将宏观的理论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他开始学习书画,自学的过程中跟随专业老师学习绘画,充分了解每个时期典型人物的艺术特点。此后,在掌握了书画艺术基本技法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了解竹子的本性特点,掌握竹刻的多种技法。

竹海之上,沈华强觉得自己依旧是渺小的“船员”,他渴望着更多、更强大的知识储备,持续的积累才能支撑他持续攀登。

先师其迹 后师其心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也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

——周学

沈华强对于竹刻专注至深,甚至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不了”,这条路上他绝无杂念,自身的努力、家庭的支撑、社会的重视,给予他足够的信心。他是第一批加入江苏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的匠人,他对这个行业有信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有信心。

沈华强作为徐氏第三代传人,其作品在吸纳前辈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敢于创新,赋有浓郁的清新、自然、文人画气息,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写意和写实于他而言,不可分割,只是两种风格,在雕刻的过程中无需过度强调,因为刀还是那把刀。他始终坚持,刻竹者的确需要受传统风格的影响,但不应束缚于它,跳出传统的局限,才能看到他人的优点,突破前人的技法。

臂擱作品《岁月留痕》

在城市喧嚣中打滚的我们

似乎能从中获得片刻的宁静

而后又心潮澎湃

不知家中老母是否也是这般拳拳期盼

一般的写实作品会遵从事物前后的视觉关系,具有明确的前后层次关系,视觉靠前的事物总会遮挡住靠后的事物。对此,沈华强则联想到齐白石的一幅凤仙花作品,白石老人对于花朵的表达,突破了这层视觉关系,运用水墨的浓淡表现出层次关系,后面被遮挡的花瓣,也能透过前景表现出来。因此,沈华强将其应用到竹刻中,写实的层次关系丝毫不影响写意的精神表达。

大写意留青竹刻 《知足》

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依然内心安静

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才是终点

很多人认为,艺术作品考量的第一标准是创作周期的长短,沈华强却不赞同这样的衡量标准。其中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创作的确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仅以此判断其价值的高低,不准确。作品创作的背后,有时甚至需要耗费一辈子的时间积累,从最初书画知识的积累,到后来传承过程中的突破创新,竹刻艺术需要用书画的标的去衡量。也正是在这样的感悟中,沈华强深谙文学对于竹刻艺术的重要性,文学养心,尽管文学没有直接影响创作,但它让创作者情感丰富,让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全都成为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人生感悟 雕琢思想

“好的作品看不到技法,不重要却不代表没有,能够传世的作品自然大美,具备流畅的生命力,更不见雕琢的痕迹。”

——周学

对沈华强来说,技法固然重要,雕刻之人技法融会贯通后表现出的意境更显珍贵。一片普通的竹片在竹刻匠人手中,通过各种技法获得生命而变得鲜活,作品的灵魂则来自于匠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每件竹刻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人生感悟,雕琢竹片实际上是在雕琢自己的思想。运用技术功底模仿别人的画作进行雕刻,只能称为艺人;而将自己的生活理解加入作品中并进行创造打磨,形成艺术品与人生的共鸣,回归本真,这才是艺术家。

这便是他所坚持的留青竹刻表现的三个层次,第一是技术层面,第二是注重思想表达,第三则是最终要追寻抵达的境界——纯粹,作品技法内涵之外,回归本质。他习惯以纯粹的心境去对待材料,通过精湛的技艺自然呈现自身底蕴,竹刻作品也就升华成了赋有文化内涵的竹刻精品。

茶则作品《生命如花》局部

当每个人都能自觉地托起生命的希望

这样的爱就如鲜艳的花朵一样芬芳美丽

与此同时,技艺、思想、纯粹也是鉴赏留青竹刻作品的三个重要方面,技艺与作品是否复杂、艳丽、真实无关。好的作品往往体现在意上,有韵味,可以让人回味无穷,赏心悦目;思想则是要把作品深层次的内涵表达出来,给人思索和鼓励,从而改变自我,提高修养,达到真正养心的效果;纯粹则是跨越技艺与思想的境界,无所求,无所思。给人安逸、自然之美感,是对人生的顿悟。

江南系列作品《黛瓦华墙》

一墙一瓦,叙尽家园情怀

一砖一石,写满岁月留痕

沈华强在设计之中发现问题,在制作之中雕琢思想,才有了“所有的设计都是在制作中完成”的认同感。翻簧竹刻 《生命的独白》中包含人之初、青春年少、中年之惑、空壳、归于尘埃五个部分,象征着他对人这一生的感悟,生命的循环便是如此。

/

人生至此,沈华强自认只是个普通的匠人,热爱着竹刻,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带给人更多的启示与启发,启迪后人在他的基础上,能够走得更远。

感谢江苏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的大力支持!

寻艺之旅

诚挚地邀请您

为我们提供手艺线索

 艺事荟三周年荣誉钜献 

为宁定制·ING

为宁定制款T恤

代表了我们的心意

在南京的日子里

只盼你过的每一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