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老刘tdrhg 2018-05-24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竹雕,也称竹刻。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曾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

古人好竹,而雕刻、书画与竹三者的融合,使留青竹刻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成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特的存在。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高英正在雕刻十米长卷竹简《清明上河图》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高英,竹雕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亚洲非遗协会副部长,南开雕刻协会副主席,北京扇文化协会会员,天津国际民间文化促进会会员,天津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天津民俗艺术协会会员,天津民间传统艺术协会会员,1983年师承杨忠义先生学习版画;后南下常州在徐派留青竹刻第三代传人沈华强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竹刻技艺。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其刀工细腻,秀巧雅致,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而徐派竹刻更是将国画中大写意的笔墨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常州竹刻中独树一帜。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高英原本是搞版画创作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那看到一把雕刻精美的扇骨,瞬间被这项技艺所吸引,

“因为自己就是做版画的,所以当时就想自己尝试着做下,但是后来才发现竹子比木板坚硬的多,而做竹刻的刻刀也不一样,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有名师领我入门,因此我决定南下,后来在中国留青竹刻泰斗徐素白的次子徐秉言大师和其婿沈华强大师的指导下学习留青竹刻”。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有版画基础,但是高英却一刻也不敢放松,因为学竹刻不仅只是单纯学习雕刻技艺那么简单,还要学会做刻刀和选竹子,这些都是做好竹刻的基础。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那时候,高英常去五金城买来白钢条,然后用砂轮机自己雕刻刻刀。高英老师曾用了20多天做了50把刻刀,但不是因为角度不对就是因为刀太脆而被沈华强先生否定了,但这并没让高英老师气馁,反而愈发勾起了她的兴趣,就这样经过不断的试验,不知的手上划了多少道口子,终于做出了理想中的刀具,到现在高老师的刻刀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有了合手的工具,再做起竹刻来可谓是事半功倍,而一件留青竹刻的成型则需要经过采竹、煮青、雕刻这三大工序: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采竹要选有四年竹龄的竹子,还要靠山的阴面生长,因为有太阳照射的竹子会阴阳两面有色差,而且以冬天采竹为宜,因为冬天的竹子不会被虫蛀;

煮青,则是将竹材置入淡盐水中,加入明矾,直至煮沸,以达到脱胶和去除糖分的目的;

雕刻,则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其多以花鸟、山水、金石书法为题材,精雕细刻,雅韵天成。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2016年以后,高英又多次去三亚写生,雕刻热带雨林题材的作品,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系教授、央视书画频道特邀嘉宾方宝价教授的指导下学习热带雨林题材雕刻,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 。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一件竹刻作品的制成,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乃至数年,它不仅是刀外功夫的修炼,是人生阅历的沉淀。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竹刻,游走在刀尖的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