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脾虚”的几则医话

 孙郎中 2022-03-10


虽然中医和西医都有“脾”这一说法,但这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所说的脾,和心、肝、肾是一个概念,中医描述的脾的形态,和西医所说的胰腺类似,而中医认为的脾的功能,又与肠胃相关,譬如脾的阳气,能温旭胃的受纳,脾气的运输则影响着肠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在西医眼里,脾只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具有造血、储血的功能,且能够清除衰老死亡的红细胞,进行免疫应答。西医之脾,是位于腹腔左上方,暗红色、质软的淋巴器官。因此,中医之脾与西医之脾,无论是功能还是结构,都是不同的,切忌混淆两者。中医之脾,就像是养育了万物的土地,一片贫瘠土地上的生命肯定缺乏生机,一个脾虚的人自然也是病弱的、早衰的。对中国这个崇尚“土生万物”的民族来说,脾之于人,如土之于民,所以中医才会赋予“脾”一个极高的评价:“后天之本”。脾主肌肉,病色为黄,肌肉的无力和肤色的萎黄,都是脾虚之相。这种无力可以延展到各个器官,因此,疲劳、虚胖或瘦削、便秘或便溏,甚至包括心脑的供血不足、疾病的慢性迁延、女人面容的不紧致以及平胸垂臀、月经不调……归根结底都是脾在各个脏腑行使功能时的无力、不足所致,而最能昭示女人老之将至的“黄脸婆”,更是脾虚病色的显露。 传统中医认为,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习惯,都会引起脾虚,而脾虚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靠饮食来维持生命,饮食是用来养生的。但如果不知节制,或暴饮暴食,或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腻,就容易伤脾。《脾胃论》说:“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亦从而病焉。”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若能调节饮食,不过饮,不过食,每天吃个七八分饱,那么,整天都可以精力充沛,感觉舒畅。反之,若饮食不节,伤损脾胃,则全身会有各种不舒服。再者,五味偏嗜亦可伤脾。《内经》明言:“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总之,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另外,我们中国人的饮食应该是素食为主。正如《内经》所言:“五谷为养”。然而今时不少人却改成少吃素,多吃肉,甚至完全以五畜为养了,结果就是越吃肉脾越虚,脾越虚就越肥胖,进而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生活中及临床所见,痛风的患者越来越多。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脾虚而湿浊邪毒为致病之因。多源于饮食不节,造成湿浊邪毒蕴热瘀血积滞。最简单的防治方法是多素少肉,清淡饮食,这样使脾胃健运,则诸邪自散。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明显表现。现如今,“流口水”这个症状,不但小孩多见,成年人也常会在睡觉时流口水。有学者认为,流口水与睡姿有关。尤其是侧睡的人更容易睡觉时流口水,因为侧睡会增加唾液的分泌。从中医来分析,这与脾虚有关,脾主涎。口水即是涎。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口腔中涎液增多,睡觉时舌体不动,涎液就会流出。对于口水,我再多说说!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当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里,不会溢出来。而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通常情况下,小孩子爱“流哈喇子”,这是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辨证进行调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