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不是和真实人打交道,而是与这个人形象打交道,对策是“你想要什么牌?”

 王明鹏 2022-03-10

心理自我成长是心理健康基础,表现为自我意识扩大化探索,也就是要从认知上跳出来看事情,打破僵化思维模式。

先说结论,我们与人打交道不是和这个真实的人打交道,而是和这个人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打交道。

举个例子,看看我们是如何误解别人让人家委屈的。

咨询中来访者分享了一个自己故事。

他与孩子闲谈知道误解孩子事情。孩子初中时候,他单位事情很忙,没精力关心孩子不说,还脾气大,爱着急发火。那次他下班回家,根据时间知道孩子已经回家了,不过没有看到,就大声喊起来,有了孩子回应才放心。

喊了几声后,孩子才从门后出来,他当时就着急了,一个方面是担心孩子,再一个是看到地上一本闲书,他立即认定孩子偷看书,听见自己回家才躲起来的。

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狠狠把孩子训斥了一顿,躲在门后干什么”“是不是偷看书的”“为何不好好写作业

这个家庭氛围是否舒心,可想而知!

孩子回忆这个事情,说当时放学回家听到家长开门,就想给家长开个玩笑,躲到门后,来个惊奇,根本没有看书啥的,那一次真的非常委屈,很闹心。

多少年后的复盘回忆,说的这个事情历历在目一般,可见大家都是多么记忆犹新,造成心理影响又是多么大。

作为家长,现在回忆这个事情非常汗颜,忍不住大汗淋漓,无地从容,现在觉得真的不可理喻,又是多么想忏悔的感觉,可是木已成舟无法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他反省自己就是思维固执,一口认定孩子不对,是在和自己作对,丝毫不顾及孩子感受,完全不考虑真实孩子是个什么样子,完全是和孩子在自己头脑中那个糟糕形象打交道。

如果说着魔,也就这个模样罢了。

这个属于心理学上说的思维定势,把对一个人的看法固化了,如物体一样不再变化,物化一个人的结果。

因此说,别奢望改变一个人,认知思维一旦形成,改变很难。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心理学给出了“共情”技术,就是脱自我中心化,变成以别人为中心。

具体说,就是以别人想法和需要为中心,跳出来自我中心局限,才有可能自我改变。

不过,“共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打牌作为例子,有人说老是不记牌,其实就是不知道对家想要什么牌,没有意识去留意对家需要什么牌。

可见,把打牌作为自我训练共情的案例,保持觉察“对家想要什么牌”,也就是先意识到“你想要什么”,再有觉察你需要我做什么

要做到从“思维定势”认知上跳出来,就要像那只井底之蛙,先承认自己在井底,非常清楚自己不是与真实的人家打交道,是与头脑中他人形象打交道,破解之法就是借喻打牌时候,反复提醒自己“对家想要什么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