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官印被偷,叮嘱幕僚:千万别声张!第二天小偷自动奉还

 黄毅弘 2022-03-10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重要宰相,在唐朝国力衰微之际,裴度力挽狂澜,任用韩愈、刘禹锡、李愬等名臣,竭尽全力稳住朝政大局。

他担任20多年的宰相,期间多次和奸臣、宦官、藩镇争斗,为唐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有人说,唐朝之所以能在安史之乱后延续100余年,有两个人功劳最大,一个是郭子仪,另一个就是裴度。但很少人知道,裴度这样的大宰相,曾经丢过官印。

裴度,字中立,出自名门望族——河东裴氏。唐德宗时期,24岁的裴度考中进士,从此进入官场。在官场磨砺20余年,才终于成为宰相。

裴度为人正直,善于用人。他推荐李愬平定蔡州之乱,引荐韩愈等名士。在刘禹锡被迫害时,多次保护刘禹锡。裴度从不举荐没有才能的人为官,即使有才华,他还要看对方的人品。

裴度的一生,和宦官、权臣争斗多年,最后能够全身而退,除了深得人心以外,还因为他有不同常人的智慧。例如,裴度曾遇到过一次“丢官印事件”。

符印是各级官员办公的信物,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帝的玉玺,行政能力最大的符印就是宰相的官印了。唐朝中后期,官场并不清明,很多小吏为了谋取私利,时常有盗印的事情发生。

没想到,裴度的宰相官印也曾被盗,让宰相府的幕僚们惊出一身冷汗。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裴度家中来了几位好友,晚上大家在一起饮宴。此时,有人趁乱在裴度家中盗走了宰相官印。裴度的幕僚率先发现官印丢失,惊慌失措。

因为事出紧急,幕僚不顾家中有客,便到裴度耳边汇报此事。没想到,裴度却对幕僚说:“你先退下吧,千万不要声张!明天自然有人会把官印还回来。”

幕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宰相官印丢失非同小可,既然有人偷走了官印,此时应该立即下令搜查,要是晚了就来不及了。他不明白裴度为何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让他不要声张。

且说裴度,他得知宰相官印被盗以后,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也不管旁边心急如焚的幕僚,而是继续和客人举杯畅饮。

一直饮到后半夜,等客人们都走后,幕僚突然兴奋地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相爷,官印果然又'回’来了!”裴度笑了笑,仿佛一切如他所料。

幕僚不理解,问裴度:“相爷,你当时为何不下令寻找官印呢?”裴度给出的回答,让幕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胥吏辈盗印书券,缓之则复还故处,急之则投水火,不可复得矣。”




裴度失印不急找

田会清

裴度是我国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任中书令时,有一次举行酒宴,当大家喝得兴高采烈时,一名随从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跑到裴度跟前附耳悄声说道:“大人,大事不好了,官印丢了!”丢了官印可是严重失职,追究起来丢乌纱帽不说,弄不好还要掉脑袋。随从没想到裴度只是微微皱了皱眉,接着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只是轻声地告诉他不要声张,过一个时辰再去找找。

酒宴继续进行,一个时辰终于过去,随从迫不及待跑去查看,官印居然又好端端地回到了柜子里。随从兴冲冲地跑回到裴度身边,报告说:“大人,官印又回来了!”裴度听罢,点了点头。

宴席散后,随从不解地问他:“大人,为什么官印丢了您却一点都不着急?而且官印又怎么能自己又回来了呢?”裴度笑着解释:“这官印一般人偷了有什么用呢?用又不能用,賣也不敢卖。所以,一定是书办们偷了去私盖书券了,料想用完肯定会放回原处的。但如果那时声张追查的话,他们一定会狗急跳墙,将官印悄悄藏匿甚至扔掉,可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随从听完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才能更好地处理遇到的事情。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宰相官印非同小可,有小吏敢偷官印,必定是为了伪造文书。那么,他用完官印后肯定会尽快原物奉还。

若我们昨晚就下令搜查,把小吏逼急了,不得不毁掉官印以求自保。要是那样,我们就找不回宰相官印了,损失会更大。裴度如此解释,幕僚如醍醐灌顶,焉能不佩服。

接下来,裴度下令多关注这几天的公文,很快就查出了盗取宰相官印的小吏。裴度用非常“淡定”的方式,轻松解决了“丢印事件”,真可谓智慧过人。

明朝大思想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裴度的“丢印事件”:“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故曰“智量”,智不足,量不大。”意思是说,裴度知道官印丢失,仍然泰然自若,并不是故作安闲,而是他实在绝顶聪明。

这就是后人常说的“智量”。有些人,因为“智慧”不足,所以“度量”便不回答,而裴寂则是“智量”过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