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品红楼——"诗"、"画"、"品"相结合,诗情画意,图文并茂,古韵今声,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每周二、四 晚上20点发布两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定风波 香菱学诗 王志霞 夜已阑珊人未眠。书灯相伴仄平间。梦绕心牵三吟月。情切。诗才欲掩料应难。 几度春风皆过客。忆昔。半生凄苦有谁怜。幸在人间存一角。破萼。硕然绽放照尘寰。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的经典场景,被选入语文课本。这一章节也是极富生命力和人生思考的一个章节。 香菱在人贩子之手长大,一个连“父母是谁”“今年多大”“家乡何处”一问三不知的女子,从小被“拐子打怕了的”,长大被呆霸王打死未婚夫永久霸占身体,这样一个身世惨淡、受尽生活折磨的女孩,一定会比同龄人更早表现出成熟的心智,她岂能不知世情之险人心之恶,她的心灵怎么还会给“诗”腾留空间? 香菱生命的字典里会有对“诗”的感觉吗?再看看大观园中的诗人都是什么出身,香菱什么出身?她是被人卖来卖去,连名字也被人随意多次修改的人。如果是别人,肯定会利用入园的机会好好学下为妾的立身之道。 园子里的赵姨娘、秋桐一哭二闹勇敢捍卫个人利益,阴柔者如袭人、平儿等准姨娘行事圆润暗收人心,这些人应该是香菱效法的榜样。只有学会这些,香菱才有可能在这园子里生活舒服些。“可惜”香菱没有向明事理的人请教这些,她求学的人,恰是大观园最有诗情的林黛玉。 好老师当如林黛玉,她真诚教香菱读书,并以“咏月”为题给香菱留了作业。 香菱提交的第一份答卷: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措词不雅。” 次日香菱便有了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 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 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 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 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道:“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第三首是香菱梦中得来的: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诗,情景交融,虚实结合,香菱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景物,也没有一味地抒情,而是在景和情中找到一个切入点,让读者从写景的文字中就能想象到诗中人物的情感氛围,也能从写情的文字中联想到“月魄清寒”、“万户捣衣”、“秋江闻笛”、“红袖倚栏”等景色。 众人一齐称妙,从行家的赞叹中,可知香菱学成了。 我这首词的上阕正是描写了香菱写诗的心路历程。 香菱的这三首诗正是写诗的三层境界:写形阶段是第一层境界,设色阶段是第二层境界,寄情阶段才到了第三层境界。大多数写诗之人只止步于前两层境界,而真正能做到情景完美交融的诗人少之又少。 词中我写到“几度春风皆过客。”“几度春风”是在阐述好日子在香菱面前都有过,可是太短暂了。幼年时的甄英莲(香菱)因为家境殷实,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但因一次看花灯途中家奴霍启小解,弄丢了甄士隐年方三岁的爱女甄英莲也就是现在的香菱。 后英莲被人贩子拐走,与父母离散,等养得稍大后,又被人贩子卖给了冯渊。冯渊见香菱美貌,发誓不再娶第二个女子,并且和香菱定下吉日过门。眼看香菱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未曾料到拐子又将英莲偷卖于原系金陵一霸的薛家子弟薛蟠。 因此两方发生了争执,冯渊竟被薛家主仆活活殴打致死。词中的“皆过客”我是想说,所有的繁华安逸都不属于香菱,在她这里,好景转瞬即逝,故我发出“忆昔,经年凄苦有谁怜”的感慨。 其实,香菱是《红楼梦》中我最佩服的女子。即使这样悲惨的人生际遇,香菱也不曾自怨自艾,而是固执地相信人世中美好的存在。我理解的少年走出大观园,亦或嫁了人,曾经那过人的才华和灵光,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暗淡了光辉,或堕落沉沦。 并且,她和园中养尊处优的贵族不同,她是被拐卖后被买进来的。童年所遭受的苦难应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去面对和超越的,而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深陷污淖之中却依旧怀有对世界美好的期待,一个苦命的人若能真诚进入诗的世界,苦难也便随之消解,香菱身上的光是来自现实人生的,这光芒挺立起幽暗人性的全部希望。 香菱的学诗绝不同于无聊贵族的闲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风雅,而是一种执着顽强的自我回归,是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乃至诗性理想的执着追求。正如我诗中所写“幸有人间存一角”“破萼,硕然绽放照尘寰”。通过学诗绽放了香菱莲花的高洁,菱角的清香,怎不让人心生感动和佩服! “香菱学诗”,不也是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依旧坚守精神信念并执着相信世界美好的青年们的真实写照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