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农本草经》:知母的应用思考

 IJST_90 2022-03-11

图片

      我的药圃里种了几株从安国赶集购买的知母苗,生命力很强,不用太多看管,就越长越茁壮。以前一直觉得知母是苦寒,大寒药,力量偏泄,只在高热配伍白虎汤时使用,平常使用很少。近几年更多的研习《神农本草经》和经方,知母的使用频度和范围大大提高,其实知母偏补,可以补不足,益气。

    《神农本草经》经文: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蚔母,一名连牡,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川谷。

      经文解读:李时珍云:知母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状如蚔虻之状,故为蚔母,讹为知母、蝭母。

      消渴:又名消瘅。分为三种情况:1、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症的病证。《证治汇补》:二阳结,谓之消渴…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2、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今称糖尿病。《外台秘要》:“《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3、口渴,多因热病伤阴所致。《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热中:1、指善饥能食,小便多的病证。《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第二十》:“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夫子数言热中消肿,不可服膏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香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2、内热伴随目黄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风者,善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主消渴,热中:知母能治疗因为脾胃五脏内热,而致的肌肉减少,多饮,多食,多尿等为表现的消渴病。

      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和病理损害。一方面指阴阳相对的内因。《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第三十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另一方面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病邪从外侵入,故称外邪。《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肢体浮肿:因脾胃五脏内热,则肌肉血液和水气运行失常,故出现人体关节肿胀,肌肉的酸胀。

      下水:知母能很好的改善消渴症状,去掉脾胃和内脏积热,通过二便排出肌肉和内脏中因内热而产生的各种病理代谢产物。有利湿、利水的作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六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炮附子二两,治疗诸肢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历节疼痛,不可伸屈等。”

      补不足,益气:知母有很好的补阴、益气作用。在临床上知母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潮热、盗汗等。经典方:知柏地黄丸。张锡纯认为:知母谓其益气者,以其能除食气之壮火而气自得其益也。

      常用经典方剂:桂芍知母汤、白虎汤、知柏地黄丸、二母宁嗽丸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