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解读,无不把《道德经》当作是“哲学论文”的范畴。如果换一个角度,其实她更像一篇叙事文,是记录人类认知和思想演化的叙事文,其中蕴含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类与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的经验教训,人类宇宙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和原则。按照叙事文的六要素来分析,《道德经》的六要素是——
围绕这六个要素,《道德经》以类似“拼图”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人类认知世界、与万物共处的宏大叙事。这个叙事架构由非常清晰的“三纲七环”铺设,“三纲”即认知的三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认知实践;“七环”即认知实践中包含的认知方法、途径和结果的七个环节或者说七个关键。下面详细分析,与读者分享学习心得。 一、认知主体:人现在的主流意见:《道德经》是写给圣人、侯王这些所谓的管理者、上位者看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尽然。在《道德经》中,明指或暗说的主语词汇有:天下、圣人、民、人、君子、士、王、侯王、我、百姓、世人,等等,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人。所以,《道德经》应该是给所有人看的;或者换句话说,适合所有的人看。因为认知这件事,正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老子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隐含着作者关注苍生的博大情怀。 确定认知主体,是研究工作的前提,也决定了《道德经》主题思想的广泛适用性。《道德经》的“主角”就是人类自己,可惜历来都理解成“道”了,这是导致方向性错误的根本原因。 二、认知对象:道人类生存于世,必然要与包括自身在内的“外物”打交道,进行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与“外物”打交道的过程,就是形成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那么这个“外物”,就必然成为人类的认知对象。 那么这个“外物”是什么呢?这是不难理解的,就是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中的“物”,不可能只是一事一物,也不可能只是一类事一类物,也不可能只是大部分事大部分物,也不可能只是已知的事已知的物,更不可能是人造的事人造的物……能且只能是所有客观存在的事或物。所有事所有物,在《道德经》中叫做“万物”。 (注:万物也包括“自身”在内,《道德经》所言“外其身”,就意味着人的认知是超脱自身的存在。) 人类对“万物”的认知,犹如盲人摸象,我们“已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已知的未知”,大部分是“未知”。“认知对象的不可全知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是一对最终都无法解决的矛盾,人类不断地对新世界认知的努力正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揭示的就是这个事实。 ![]()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认知对象的不可全知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万物之所有”即客观自然,也适用于对“万物”所有个体的认知。比如蚂蚁,我们对蚂蚁“已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已知的未知”,大部分是“未知” 我用软件统计了一下,《道德经》中“物”字有18个,“万物”有19个。为什么老子不厌其烦地用这两个词,正是因为他们是作为“认知对象”而存在的。而“道”作为《道德经》中一个重要的要素词汇,在认知主题的框架下,只有与“万物”产生联系才有意义。所以我认为:“道”就是“万物之理”。换句更明白、更科学的表述:“道”就是“万物”可被认知的客观属性。 历来对“道”的理解可谓五花八门,我觉得最接近本质的是“道是规律”,之前的文章曾对“道是不是规律”这个问题进行过辩论,这个问题短时间内不会有定论,因为道和规律确实非常相似。但是“规律”不能涵盖“道”在《道德经》所扮演的角色。那么作为“万物客观自然属性的道”,在《道德经》中是怎样被描述的呢? 老子主要用了六个章节来描述和阐释“道”这个概念:
把这些文字放在一起来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和概括出“道”的几个特点:
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如果不是“所有万物”,我实在想不出还能是什么?只有“所有万物”的综合体才是永恒的,是独立而不改的,是先天地生的。除“所有万物”,任何一物都不可能有此特性。谁要有能耐,请举出个“栗子”让大家尝尝!当然“规律”也不存在这些特性。 所以,“道”和“万物”有绝对的、单一的、必然的联系,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开始读《道德经》的时候,认为老子描述的“道”又是恍惚,又是不足见、不足闻的,一度曾认为他是没想明白,或者是限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想明白(在与学习者交流时,发现有此想法的不在少数)。但是,当意识到“道”所对应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万物”的时候,才理解老子笔下文字的妙处。因为万事万物合在一起正是老子笔下的那个样子。一事一物看得见、摸得着,但万事万物谁能看得见摸得着?老子感叹“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朝夕与我们相伴,人们反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真是令人感叹! 有人把“道”比作“道路”,不得不说,这个比喻是最贴切恰当的比喻之一。道路之于人类,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关系,人类与万物的“遵道贵德”关系,不正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而道路之于个人,是“路在脚下”的关系,个人与万物的“大道甚夷”关系,不正是“路在脚下”吗? (注:截至目前,除我之外,尚没有人认为“道对应的就是所有万物”,我对“道”的定义“道是万物可被认知的客观属性”是我的独创。我知道,“道”是不可被定义的,但我的这个定义是方向性的,既不是绝对,也不是最终,只是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借鉴和思考的范围,不再使《道德经》学习研究沦为玄虚无用的口头官司。我对自己的理解方向是有信心的,你接受不接受是自己的事,但以此来嘲笑讥讽则暴露思想的狭隘。基于此,我的主张是:研究学习《道德经》,只要方向上没有错都是值得肯定的。应该受到批评的是那些容易将读者带偏而误入歧途的方向性的错误。) 三、认知实践:尊道贵德在《道德经》中,认知实践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包含了认知的方法、认知的原则、认知的途径、认知的结果等诸多方面,既有“道”的内容,也有“德”的内容。“道”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前文所述的作为认知对象的“道”,是“万物可被认知的客观属性”;二是作为认知实践,又是主观认知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人类对认知对象“道”产生认知并利用于实践,犹如付出劳动后的“获得”,犹如在道路上匆匆而行,老子在《道德经》中称之为“德”。 “道”和“德”犹如行路于途,“道”就是“道路”,是行路的遵循、方向和目标;而“德”就是行路,是付出、实践和结果。人类历史依“道”而“德”,尊“道”贵“德”,是从未知到已知、从远古到未来、从起点到目标的伟大征程。在《道德经》,草蛇灰线地描述了这个过程的“七大环节”。 1.万物定义——无名到有名。我们在前边文章中已经讲过,“道”与“万物”有着绝对的唯一的必然的联系。人类对事物产生认知,是从对其自然属性的把握和定义开始的。“万物”的属性,外延“大”到包括万物,内涵“小”至“朴”即“无主观属性”,其本质是“自然”即本然。老子强把这种属性名之曰“道”。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道性”不仅适用于所有“万物”之和,也适用于个体。 人类对“万物”个体、群体的认知,是在与其它个体和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特有属性,从而进行主观定义并形成概念而完成的。第2章写道:
这句话就是对事物进行定义形成概念的原则。比如,我们新发现了一个生物种类,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在没有被主观概念定义之前,它呈现在我们认知中的是“自然属性”也即“小、朴、无主观属性”,人们根据它呈现的“自然属性”与已经认知的物种进行比较,根据就是“有无相生——恒也”,比较的结果,它是植物、裸子植物、乔木、松属、兴安松科——于是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兴安细针松”。对此,它有了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有了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于“有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这样被人类认知的。 2.道生德畜——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道德经》第51章写道:
这一章,几乎所有的解读者都认为是在描述“道”。实际上,这一章的主语是“人”,描述的人“依道而德”,在实践中对万物的认知不断进行肯定、否定、完善的渐进过程,对未知世界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不断积累。 人对万物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车子”,从人力推车,到畜力拉车,到蒸汽动力,再到燃油电能,这个过程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接着又强调“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主语还是“人”,“之”指的还是万物。强调了人在认知万物、利用万物的过程中,要“遵道贵德”,既尊重客观自然,又珍视主观能动性。 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把21、51两章结合起来读,结合人类认知实践进行思考,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3.道生万物——人的思想就是“玄牝之门”。《道德经》中多次提出“道生万物”的判断,比如:
这些文字,无不表达了一个意思,“道”是“万物”的母亲,“道”生了“万物”。 比如,有人就认为“道”是气体,气体因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从而物质沉淀而成有形物;有人认为道就是奇点,因宇宙大爆炸而生成万物;有人认为道是造物主,是世界本元,是无极,等等。这些解读看到了“道生”,但是没有读懂因何而生? 我认为:“道生万物”的含义,就是人以“道法自然”的原则,对万物的“客观自然无主观属性”进行“主观定义明确特定属性”的过程,使“万物”从无差别到有差别,从无法认知到可认知,从而为人和万物之间的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提供依据、做好准备。 ![]() 万物从无名到有名 ![]() 万物从自然属性无概念到主观定义有概念 还拿上文发现新物种的例子来作说明。我们发现一个新物种,我们是没法和它进行“交流”的,要和它交流,就要让它“生”出来,也就是让它的“特殊属性”显现出来,对它的内涵进行主观的定性。人类的历史,就是对“万物”进行定义,让“万物”成为“此物”的历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人类遵道贵德、让万物“(以)道生之”历史的高度概括。(可参照本人拙作《道生万物,人为其母》) 《道德经》第6章写道:
这短短的二十几个字,描述的正是人类的认知器官——头脑,不断地产生认知的机制、原理和用途。只要人类存在,产生认知的“玄牝之门”就存在,就能“产出”新的认知、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 4.负阴抱阳——得一而玄德。正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宇宙自然才由“有物混成”变为“万物”。然而,是不是成为“万物”之后,其“自然属性”就消失了呢?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物的自然属性就是其客观属性,也可说是“道性”,是永恒的,永远也不会消失。人类将认知到的自然属性显化,这部分自然属性成为物的特殊属性,使自然属性的“无”变成特殊属性的“有”,此时“无”和“有”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有”仍有“无”,“特殊属性”的显现不排斥“自然属性”的存在。“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有名”和“无名”、“有”和“无”是重合叠加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第28章的“三知三守”表达的就是这种理念的运用。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思维,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玄德”的意思就是主观与客观的高度闭合,自然属性与主观认知的高度统一。人对一件事物的命名、定义、运用,已经完完全全是“惟道是从”——
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玄德”,其主语仍然是“人”,离开了“人”,对《道德经》的解读注定要陷入方向性错误。《道德经》提出的“得一”境界,就是“玄德”思维的具体化。第1章提出的“常无欲和常有欲”则是“玄德”思维的运用法则。 5.认知局限和认知扩张——失道失德。前边我们已经说过,人类的认知在认知对象“道”的“自然属性”面前,显得无比局限,我们反复强调,人类就是摸象的盲人。我们现在已经认知的自然、已经定义的“有名”的万物,说是九牛一毛都显夸张。老子之所以强调“得一”,强调“玄德”,就是告诫人们,在主观的认知里,达到客观的境界是何其难哉! 不仅如此,人类的认知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万物”的大部分主观属性是生于“有”的,而不是直接生于“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导致绝大部分人严重依赖于“有名”即已有的认知,人不可能凡事都“亭之毒之”,即经过实践的检验和淘汰,一般都喜欢采取经验主义,这就很容易产生“自见、自是、自矜、自伐”(第22、24章)。另外,在对事物的对比进行定义和概念的过程中,还容易掺杂不合客观的价值观,比如:
《道德经》38章,对“遵道贵德”和“失道失德”进行对比,告诉人们什么是正途,什么是畏途:
不管是上德还是下德,都是“遵道贵德”的结果,“上德”是认知完全与“客观属性”融合后的所做所为,即“玄德”;“下德”是认知不脱离“客观属性”的主观作为,即“得一”。而“失道失德”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已经完全成为主观作为。比如“尚贤”,在“客观自然”的属性里有“贤”这个概念吗?没有!这个概念就是人造的、主观的,所以是“失德”。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 “德”与“道”完全的融合才是“玄德”;若以“有”为出发点,就超出了“道”的范围,就是“失德” 老子是一个很丰满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不希望人类的认知沦落到“失道失德”的地步,那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呢? 6.损之又损——反无归道,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里,虽然对“有名和无名”“有和无”即“主观属性和自然属性”同等重视,但基于“有名和有”即主观属性有可能出现的“失”,老子更重视的是“无名和无”即自然属性和客观属性。所以老子提出了“损”和“反”两种方法。
“损”的是什么呢?损的正是“为学日益”中对万物“主观属性”的积累和掌握,损的方法就是“亭之、毒之、覆之”,使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认知少干预我们的实践。 “反”的又是什么呢?就是认知从“主观属性”中反回“客观属性”,找出最接近自然本质的东西。“无名和无”是本、是根,“有名和有”是末、是梢,“反”就是“反本归根”。第16章是对“反”的形象化描述:
只有反本归根,才能心明、知常、容物、融道,才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47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告诉人们“反”的方向和方法:以客观自然为目标,以主观实践为基础,在具体的运行中找准方向。 7.无为而无不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认知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老子给我们准备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行动方案,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第48章的描述是这样的:
对于“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但基本上脱离了全书的逻辑和本章的语境。放在整体和全局进行理解:“无为”是宇宙观、认识论,“无不为”是价值观、方法论。“无为”的意思是“在思想认识上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实践要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和出发点,即以无为本”;“无不为”的意思是“在无为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有为作为”。“无为”是“无不为”的条件,“无不为”是“无为”的延伸,两者谁也离不开谁。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宇宙观、价值观的总体现。人类对万物进行认知,最终是要与万物进行能量、信息和价值交换,所以人和万物的地位是平等的,人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融入万物、融入自然。第8章老子提出“上善若水”,第22章提出“曲则全”,表达的就是无我、融入、无争的境界,第67章提出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更为具体的品质锻造:慈即无我,俭即有他,不敢为天下先即无争。无我有他不争,则与万物一体、人人一体。与万物一体,则“善摄生”,则“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以其无死地”;而人人一体,则活出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长生久视”的境界。 上述这个框架,涵盖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篇章,而其它篇章中则是具体的案例和运用。整体来看,有血有肉,有详有略,叙事十分严密,逻辑非常自恰,文字古奥唯美通俗,感情真切实用丰满,绝不是格言集和心灵鸡汤,更不是什么修真养生解脱成仙。 限于篇幅,我把《道德经》的逻辑框架说了个大概,把各块“拼图”大致进行了归位与还原。正如老子所说“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百姓莫能知,莫能行”,经过这样的梳理,大家还是觉得很复杂吗?很玄虚吗?不可知不可说吗?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实践,“道”和“德”易知易行,老子不予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