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什么呼唤“大丈夫”?

 skysun000001 2017-09-13

干支纪年:丁酉年 己酉月 癸卯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论德


老子在《德道经》第一章《论德》中,开宗明义地揭示了道德生成与演变蜕化的规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也是滋养万物生命活力与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应的品质承载。老子剖析了人类精神文明从道德高峰滑落的层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德”一旦离开了“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人类如果不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会相继丢失。同时,老子还指出了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实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辩证法的高度上“执一以为天下牧"地将人类文明的文化生理学、文化病理学、文化治理学熔于一炉,进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预示。特别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们离道失德、弃善丢正、深陷于恶伪邪负的泥潭中难以摆脱的顽疾之所在。而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每个人只有具备厚实的信德,才能将仁、义、礼、智这四德都培养起来,顶天立地行于世间,成为“大丈夫”;而当“大丈夫”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群,整个社会能够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类道德文明复兴之时。


 

老子早就揭示出宇宙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的能量态,“万物尊道而贵德”。万事万物皆离不开五德这个能量大系统,我们人体生命中的万象也都在其中。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长期教育断层的存在,使得这些内容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而在二十世纪初,当普朗克发现量子论、他的学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德能量认知,才变得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德的能量品质性与品格属性,在“德一”的稳定性被破坏,从质象转化成可以进入物相的能量属性以后,自然朴散为五种能量形态与属性,而五德的这种属性又与五行属性密不可分。信德对应于五行之土,广布于质象与物相的世界当中,信德能量在人的生命体当中,归藏于脾胃,表现于信仪;在人的品格修养中,表现为信仰、信念以及诚信的品质等;在人际交流中,表现为信息、信用等。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一个巨型的生命体,信德定治乱,信上定结果,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不论是民族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信德信仪的承载、支撑、凝聚。


社会上有一句俗语“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实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丈夫”的某种期望。一个社会上“大丈夫”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时候,就一定是像《德道经·论德》中所描述的那样,处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的状态。比如,当各个窗口单位都在把微笑服务、礼貌用语作为重要的管理科目的时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不足以维持人们发自内心地互相报以自然真诚的微笑和问候了。所以,一个社会上“大丈夫”的多寡,实际反映的是社会信德的存蓄程度。信德的厚与薄,民众中“大丈夫”的多与少,可以作为检识判断社会治理难易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