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正心正举 2022-03-12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大超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听闻了太多“巨婴”“妈宝男”的故事,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但由于一些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独立这件事情上存在着误区,导致独立教育的效果不尽人如人意。
 
那么,独立自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品质,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孩子拥有这样的品质呢?
 


伪独立教育,教不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虽然抱着想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美好初心,但因为教育方法失当,反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
 
那么,关于独立教育,家长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
 
双标的独立教育
 
一些家长所谓的“独立教育”具有双标的特点,也就是说,家长会在某些方面要求孩子独立,但在另一些事情上又要求孩子听话。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陷入混乱,无所适从。
 


揠苗助长式独立教育
 
一些家长在进行独立教育时,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总想着让孩子在一夜之间长大。
 
就比如,网上曾曝光过一则新闻,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妈妈想锻炼女儿独自回家,就要求女儿晚上上补习班结束后自己乘公交车回家。可是孩子从来没有类似的经验,坐反了方向,找不到家,急得直哭。最后还是在公交司机的帮助下才和妈妈取得了联系。
 
试想,如果孩子在回家路上遇到了人贩子,出了事,孩子的父母能承受这样的后果吗?
 
绝情式独立教育
 
一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性,会故意对孩子特别狠心、特别绝情。比如要求孩子承担过量的家务劳动等等。为了避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一些父母还故意和孩子保持距离,不允许孩子表现出撒娇、亲昵的行为。
 


结果呢,孩子确实是“独立”了,却出现了其他心理问题:比如安全感缺失,不懂得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等等。
 
 


真正独立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伪独立教育是培养不出真正独立的孩子的,甚至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真正独立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在这里,给家长提供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独立自主的品质源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探索自我,并根据探索的结果对自己进行定位。正确的自我定位既是孩子主动做事的原因,也是孩子未来走向独立的原动力。
 


孩子的这种自我探索一般开始于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意识到“我”这个个体,他们会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去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2岁以后的孩子特别地“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都敢玩,什么都敢试。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也特别难管,经常和父母唱反调不说,脾气还特别暴躁。有时候自己想做一件事但没做好,就会大哭大叫。
 
其实,孩子的这些表现,正是他们自我意识萌发带来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一味地以为孩子是不听话、不懂事,不断地打压孩子的自我探索,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有消极的定位,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些事情。
 


反之,如果我们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多尝试和探索,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控制感和自主感。当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有动力去挑战更难的任务,而独立自主的品质也就不知不觉培养出来了。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对孩子进行独立教育时,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期待孩子一夜长大。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你想让孩子学会自己乘公车回家,可以在家里先讨论一下,假设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坐过站了怎么办,等不到车怎么办等。然后再带着孩子实际演练,看着孩子操作,比如让孩子自己投币,自己把握下车时间,自己走回家等等。在几次操作之后,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乘坐公车。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天生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孩子的这种天然的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寻找答案的能力。
 


举个例子,外国有个8岁的儿童,某天他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台风天里,高楼不会被风吹倒呢?
 
当他向父母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没有急于回答他,而是带着他自己寻找答案。
 
在层层研究后,孩子终于了解到,那些高楼大厦不会被风吹倒,是因为楼里都安装了一个叫做“阻尼器”的东西。
 
你以为孩子的探索就到此为止了吗?远远不够。他的父母还鼓励他,用乐高搭建一个模型,在实验中测试阻尼器的作用。

于是,孩子用乐高搭建了两栋高楼,又用金属做了一个阻尼器,把阻尼器挂在其中一栋建筑里。接着,他摇晃桌子,模拟大风吹倒大楼,结果发现,果不其然,装有阻尼器的建筑岿然不动。
 


你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就可以引导孩子做出这么多的探索。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
 
各种创造性的美育活动,也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品质的有效方法。
 
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家长太过希望孩子能出“作品”,而忽略了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
 
比如,有些家长会教孩子画简笔画,有些家长则会让孩子临摹大师的作品。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无疑都是在折损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真正的创造,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思考来表达艺术,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美的理解。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材料,让孩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艺术创作。像之前,我就曾看过有家长让孩子用冰块凝固水彩的方式来进行作画。
 
孩子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能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于孩子形成独立自主品质也有着重要作用。
 
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培养独立性,还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让他能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
 
比如,我们可以从家中的行为开始,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各种规则。如:孩子不能在墙上随意乱涂,而是要在协商规定的某一面“创意墙”上作画;孩子自己的屋子可以随意摆放物品,但全家人都必须维护客厅的环境,保持整洁;孩子不能随意翻动父母的东西,要进入父母房间时,必须先敲门。
 


当孩子形成一定的边界感,就不会过分地依赖父母,这对他以后的社会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就像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曾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的确,独立自主,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大的底气。当一个人能保持独立,就能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也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父母的我们,要通过正确的独立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具有社交能力、又能独立自主的个体。

点击关注“正心正举”视频号获取更多智慧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