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汗施治五则

 河州医学生活馆 2022-03-12


第 2110 期

图片

作者 / 李秀飞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门诊部中医科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图片

阴汗,是指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腹股沟处)部位经常有汗或多汗的症状。且气味多臊臭、有热感,或腥冷异味,有冷感,时感潮湿的病症。轻者自觉阴部湿润,或阴茎下侧与阴囊有粘连感;重者整个外阴部(龟头除外)乃至两髀枢处汗出淋漓。虽无疼痛,但极感不适,难以忍受。在阳痿、早泄、遗精、性淡漠、不育症等诸多病症中,也有出现阴湿、阴汗的症状。而且本病诊治亦非易,往往病程迁延,甚至终年不愈由于患病部位在阴部,在诊断中多靠患者陈述,医者参照其它症状,舌脉才能确诊如果患者不以阴汗一症就诊,又不讲明有阴汗的症状,医者疏忽问诊,即会有本病的症状,医者亦很难发现还有一些患者,虽阴汗带来不适,但不懂是病症,采取克服忍耐的态度,长期不予诊治,导致病情加深所以这些病的患者不能及时求医问药,结果延误了病期,导致患者身体每况愈下阴汗病,往往是虚劳,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的先兆。

阴汗属祖国传统医学“汗证”范畴,本病在祖国历代医学的名著中多有论述《金匮要略·水气痛脉证并治》云:“阴下湿,如牛鼻出汗……”《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云:“肾劳者……阴囊湿生疮”又云:“七伤者:一日阴寒……五日精少,阴下湿”再云:“肾气虚,不削精液,则汗湿”《诸病源候论·虚劳下瘁湿候》云:“大气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液自泄,风邪乘(则痒)”《素女方》云:“一日阴汗……七日阴痿,行事不遂,病形如是,此谓七伤”。以上充分阐明,阴汗病摆在肾劳,七伤之一的位置。阴汗病名,出自《兰室秘藏·阴痿汗门》。《景岳全书·杂证汇》称为冷汗肾主一身之气,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肾阴偏盛,盖汗为阴液,阳虚则内寒生湿。《景岳全书·杂证汇》称:“汗症有阴阳,阳汗者热也,阴汗者冷也,人但知热能致汗,不知寒亦致汗,所谓寒者,非日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剜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而阳无所主,而汗随之泄”。阴汗一病的病因病机,是以肾阳虚,肝经湿无所主,而汗随之泄。但也有是肾气虚,肾阴虚和寒滞肝脉的病因病机所致。

1.肾阳虚症

外阴汗出过多,湿冷,有腥臭,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健忘乏力,腰酸膝软,甚至阳事不兴,早泄,遗精等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迟。本症系元阳不足,气化失司,温煦失职,寒湿内生所致。其治则:宜温补肾阳,利湿止汗,常用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安肾丸:肉桂9g(后入煎或研末冲服),巴戟天12g,肉苁蓉15g,补骨脂15g,白术12g,淮山药20g,川乌9g(或熟附片12g,均先入煎后,再入余药同煎),萆薢15g,白蒺藜20g,桃仁12g(冲破),煎汤内服,1剂/d,日三服。《普济方·下部疮门·阴汗》:牡蛎散,治男女阴汗湿冷痒疾:牡蛎灰,蛇床子,川芎,菟丝子,良姜各半两(15g)上为细末,用药三钱(9g),白面一钱(3g),酒醋热调匀,沐浴之或涂肾,浸泡尤妙。又方:蛇床汤,洗阴湿:蛇床子,吴茱萸,荆芥,细辛少许,煎汤洗。

2.肝经湿热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