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诗词基础知识讲义.第四章(五)

 老槐树CYX 2022-03-12
来自话题
#文学创作研究苑
1640篇

 

第四章、介绍几种特殊诗体和对一些与诗词有关的问题的说明


第一节、介绍几种特殊诗体


(一)轱辘体诗

轱辘体是诗的一种杂体。分为轱辘体律诗和轱辘体绝句。


1、轱辘体律诗

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

例如:

《七律》一路行来一路诗(轱辘体)

(1)

一路行来一路诗,流金岁月共谁知?  

春回墨弄花香醉,冬去心留雪韵滋。  

几度红尘情未老,三千风雅意成痴。  

年年梦洒缤纷处,挽住人生浪漫时。 

(2) 

天涯芳草报春知,一路行来一路诗。  

青翠牵魂情未了,嫣红着梦墨先滋。  

悠游漫醉花间笑,筑雅方留笔下痴。  

多少年华从此处,清词阕阕忆当时。  

(3) 

落落孤怀细韵滋,长情唯有月明知。  

几回追忆几回醉,一路行来一路诗。  

纸上繁华随笔弄,笺中故事惹人痴。  

临屏香墨凭君引,好与贤朋共此时。  

(4) 

舞文弄墨醉如痴,半百光阴指缝知。  

锦字抒情欢恰恰,笺香萦梦喜滋滋。  

三春开启三春愿,一路行来一路诗。  

多少良宵闲着意,吟风唱月度佳时。  

(5) 

醉枕书香入梦时,红尘况味我先知。  

毫尖今古清华竞,眼底春秋绮韵滋。  

莫叫风情终默默,快将雅意赋痴痴。  

万千平仄开新道,一路行来一路诗。 


2、轱辘体绝句

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而得其名。

例如:

《七绝》牛年咏牛(轱辘体)

(1)                  

辛勤只为稻粱谋,快乐耕耘不识愁。

奉献无私求取少,命终还记供珍馐。

(2)                        

默默无闻度夏秋,辛勤只为稻粱谋。

忠诚厚道人夸好,今古都歌孺子牛。

(3)                           

累月长年田地走,耕云犁雨万千亩。

辛勤只为稻粱谋,笑卧残阳肉佐酒。

(4)                          

任劳任怨所无求,野草充饥不计酬。

但愿众生皆得饱,辛勤只为稻粱谋。


(二)关于律诗的“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


古人有时喜欢把绝句称为“两韵诗”,把律诗称为“四韵诗”。因为古人认为,绝句只要有严格的两韵脚就可,律诗只要求有严格的四韵脚就可。以律诗来说,古人把首句不入韵的五律视为“正轨”就是很好的证明。不过,为了音律的和谐和吟唱的悦耳,人们又要求部分格律诗的首句也押韵。这是因为格律诗首句押韵更容易记忆,吟唱时更悦耳动听,更赏心怡神。

格律诗因为增加了一个韵脚,却增加了不少的麻烦。为了减轻负担,人们又想出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取巧办法,那就是:允许格律诗的首句和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以律诗为例,谈谈“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的运用。


1、孤雁出群格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出群格”是很常用的一种“格”(格律)。

例如:

(1)《七律》 雪作(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庚韵)

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

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

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也好,

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2)《五律》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

桃花带露浓。(冬韵)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冬韵)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冬韵)


2、孤雁入群格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孤雁入群格”不常用;但是,诗人因为激情澎湃,为了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需要,一时在本韵部里又找不到准确的字眼,不得已之下,借用邻韵部的字眼作为全诗结句的韵脚。所以说,“孤雁入群格”是一种不常用的“格”,但又是某些诗人在某些场合不得不用的一种“格”。

例如:

(1)《七律》 言怀(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萧韵)

谁于笼鹤采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减,

讵惯长闲意气销。(萧韵)

静里风怀玄度月,

¥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战胜浑难事,

一任浮生付浊醪。(豪韵)

(2)《七律》无题(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

挈妇将雏鬓有丝。(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微韵)

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虽然“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都可以使用,但是,这两种“格”不可以在一首诗里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同一首诗里,“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是不允许同时并用的。原因就是:律诗称为“四韵诗”,它要求一首诗至少使用同一韵部里的四个韵脚。如果在一首诗里,同时采用“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那么,这首诗同韵部里的韵脚只剩下三个了,显然不符合“四韵诗”的概念界定。


(三)关于“老干体”


“老干体”是个新词汇,“老干体”是传统诗词创作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类诗词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不仅地方小报有,一些专业诗词刊物也有,网络诗词更不乏正宗“老干体”,俨然成了当今诗词创作的一大流派。

所谓老干体,就是尊奉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写出的诗词作品。因为这样写作诗词的人以老干部居多,故被称为“老干体”。


1、“老干体”的基本特点:

一是在内容上多以反映当代国家大事为主,且对国家、政党和领袖毫无保留地加以推崇,歌功颂德的倾向很明显,甚至直接为国家、政党和人民代言;

二是多具有浓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缺乏对普通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人民往往成为被解救、被怜悯的对象,并总是想象人民得到解救、怜悯后应该如何感恩戴德;

三是对诗词格律不太讲究,语言也多直白,甚至直接以口号、流行语入诗,因而艺术性普遍不高。


2、“老干体”的艺术特色

(1)观点陈腐

“老干体”的重要艺术特色还在于其千篇一律的表现手法的思想内容。开会没有不成功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政策没有不拥护的,腐败总是少数的,反腐总是有力的……总之,“老干体”里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思想,都是和时代潮流融为一体的杰作。

(2)气势宏大

“老干体”多用“千年”、“天下”、“九州”等狠词,以掩盖内容的贫乏。如“喜看飞船翔宇宙,欢呼跃马续征程”,又如“中西开发川原壮,上下廉明社稷清”等,都深得“老干体”的精要。

(3)修辞浅俗

其实,“老干体”并不是不讲究修辞,反而是大用修辞,主要特色是怎么俗就怎么来,如上面的“春雷”、“春潮”、“硕果”、“辉煌”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4)矛与盾共存

“老干体”从单纯的歌功颂德发展为歌功颂德与忧国忧民共存,这是由于大家对“老干体”歌功颂德的讽刺而促使“老干体”作者在题材领域的拓展。但“老干体”的忧国忧民也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还是陈词滥调,如写下岗职工,就算民间疾苦,写警车开道,就是鱼肉百姓。

(5)摆脱时事诗的束缚

“老干体”摆脱时事诗的束缚,进入更广阔的创作领域,但仍保留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如写月就是思乡,写秋就是忧愁,写竹子就是高风亮节,写老头就是老骥伏枥,从来没不求新的立意。

综上所述,“老干体”诗词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


3、老干体的进化

随着信息传播能力的发展,老干体也在进化:

过去,由于“老干体”创作队伍素质较低,甚至不懂得诗词的基本知识,根本不怎么讲究格律,但凡八句的都标明是律诗,四句的都标明是绝句,长短句就标明某一词牌,显示出大无畏的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但后来发现这实在是无知的表现,所以发展至今,尤其国学的提倡,“老干体”创作队伍的进一步年轻化,“老干体”也开始注重格律了。那些讽刺“老干体”不讲格律的说法也有些不合时宜了。

从各种诗词集中翻积词汇,使得老干们如同人手一本词汇精华集,然后在作品中使用,但是诗词技法却没有提高。这样的作品就象拼贴瓷砖一样,把古人美好的词汇贴在自己作品中,如同学院派作品。这就是词汇型老干体。

为什么拼贴瓷砖式的诗词会有市场?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变快,使人容易忽略细节。现代社会充满金钱味,逐利的浮躁也让人容易忽略过程(细节在过程中)而直接追求结果。人情表面化,也造成对情感细节内在认知的缺乏。当然还有语言教育的缺陷,语言是一种逻辑,而大多数人的逻辑能力有欠缺的。


第二节、关于平仄、格律、古韵、新韵的问题


一、什么叫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我们中国诗词联曲中的声调。平为平直、仄为曲折。换言之,平仄是为我们朗读诗词歌赋起到了一个抑扬顿挫的美感。

1、古韵,也就是平水韵,古韵的声调分为四声,(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平声”,一种是“下平声”,我们一般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三类我们统称为“仄声”。


2、新韵,也就是中华新韵,中华新韵的声调也是分为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按照当下的汉语拼音而论,阴平则为一声,阳平则为二声,两者统称“平声”,上声则为三声,去声则为四声,两者统称“仄声”,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在今韵中,还有一类声不在这四声之内,我们称为“轻声”。关于这类字,我们大部分是归纳在平声里。

借鉴康熙字典中的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3、有些字是“多音多义”字

例如:

思:古音有两读,做动词用的时候是平声,如:相思、思考、思念等,都是平音第一声。而做名词用的时候则是仄声,如:思绪、愁思、情思等,都是仄音第四声。

观:古今音都两读,做动词用的时候是平声,如:观光、观看、观赏等,都是平音第一声。而做名词用的时候则是仄声,如:道观、秦观、庙观等,都是仄音第四声。

长:古今都两读。做动词吋时候是上声,为仄音,如:生长、成长。做形容词的时候是平声,如:长短,长城等。

和:古今音多音,名词、连词用的时候是平声,如:和平。动词用的时候是仄,如:唱和。


4、还有一部分是“多音一义”的

例如:

“看、听、醒、望、漫、不等”。“多音一义”的意思就是字有多种读音,但字义只有一种,不管在任何词构场合都是平仄通用,意义不变。

附:部分常用古音平仄多读(音)字表:

【不】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醒】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听】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看】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望】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忘】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凭】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莹】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狰】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渐】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颔】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髁】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敲】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刨】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钞】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缭】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挠】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钿】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叹】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喷】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菌】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传记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名誉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曲调 平——动词 调和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分别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冠军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中风、中兴 平——其它

【长】 仄——动词 及长幼 平——形容词 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名词 宰相 平——动词 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地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便利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著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适当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 合适 平——称讚

【要】 仄——重要 平——要求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姓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力所胜任

【殷】 仄——雷声 平——富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信任 平——表示负荷 姓

【妻】 仄——以女妻人 平——夫妻

【丧】 仄——丧失 平——丧葬

【抢】 仄——动词 平——突也

【将】 仄——持也 送也 平——将帅

【予】 仄——赐予 平——我也

【誉】 仄——名词 平——动词

【铺】 仄——店铺 平——铺盖

【汗】 仄——汗水 平——可汗

【禅】 仄——动词 封禅 平——名词

【夭】 仄——夭折 平——夭夭

【号】 仄——号令 平——号呼

【操】 仄——操行 平——操持

【炮】 仄——枪炮 平——炮製

【磨】 仄——磨磐 平——琢磨 销磨

【些】 仄——楚些 平——些微 少也

【更】 仄——更加 平——三更

【横】 仄——蛮横 平——纵横

【盛】 仄——茂盛 平——盛受

二、什么叫格律?

格律是指诗、词、联、曲的格式,是诗词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了它们相关的格式,如词有词牌、曲有曲谱、联有联律、诗有诗表一样。

声调、形式、韵脚等的相关要素,以平仄为根本。换个角度说,在诗词平仄有一定的运用程序或格式,称为格律。


三、古韵、新韵之说


(一)什么叫韵?

每一个汉字都是用拼音字母组成的,一般都有声母、韵母。比如:“鸿”拼音是“hóng”声母即是“h”,韵母则是“ong”。这是汉字中的“韵”。

在诗词曲中,“韵”是一种格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押韵。意思就是把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也称“韵脚”比如律诗,一般就是在12468句押韵,或者2468句押韵。这是诗词中的“韵”。

如:李商隐 《七律》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括号里的字,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诗有诗韵、词有词韵、曲有曲韵。


(二)韵书浅说、如何选韵书

我们要写一首诗或词或曲,首先要做的就是选韵部。说到这里就会有初学者问了,选韵部要看那些韵书呢?目前通行的韵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诗韵表:《平水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三种,现在学者常用的就是《平水韵》跟《中华新韵》了,因为这两套韵书中,《平水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被认可的,《中华新韵》呢,是因为比较容易入手、掌握,《中华通韵》过于宽泛 ,少有人用 (目前有许多诗品要求比较高的文学平台不收录用中华通用写的诗词,比如《汉诗竹韵协会》旗下的20多个诗词平台(包括海外的竹韵诗词平台)拒收此类作品 。

《平水韵》是南宋时刘渊所编的一本官方韵书,平水韵是经历了三次改革更新而延续至今,从刚开始隋朝的206部,到南宋并为107部,再到后来康熙并为106部,深受历代官方认可、重视。

《中华新韵》这部韵书是以现代汉语为准,韵较宽,比较容易入手,一共14部,相对来说适合初学者。

2、词韵表:《词林正韵》、《中华新韵》两种,常用的是《词林正韵》《中华新韵》。

3、曲韵表:《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曲韵著作,作者是元周德清。“工乐府,善音律”在元代北曲鼎盛时期对其的创作研究甚深,为了使元曲有更高的艺术效果,他主张明确规范语音、音律,《中原音韵》是根据他自身的领悟,在理论上做出的总结,影响甚远。

以上列举的韵书都是当下通行的韵书,(注:写诗不能用《词林正韵》,写词不能用《平水韵》)


(三)如何选韵

按照当下学界条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古今两韵通行,这里要注意一点,古今韵通用但不能混用,一首诗词曲,都只能用一个韵部,一韵到底。当然,出现一些换韵的词牌,还是要换的,比如《虞美人》、《西江月》等。

按正常来说一首诗或词完成了,如果用《平水韵》、《词林正韵》则不用标明,(也就是说不标注用韵的诗,就默认为《平水韵》,不标注用韵的词,就默认为《词林正韵》)而用《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的作品,就必须标明。

1、我们先说古韵如何选韵,不管是写诗、填词或者填曲,下笔之前我们都要选定一个韵,而这个韵要怎么选呢?在平水韵中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一下非窄即宽,“窄韵”、“宽韵”是两个韵部术语,宽窄的使用就要看作者个人如何见仁见智了。窄韵的字比较少,空间有限,会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宽韵的字比较多,回旋余地则很大,给写作带来一定的方便。一般少用窄韵,多选宽韵为好。

这里再说明一点,很多人错以为韵母相同、声调相同的字就可以通押,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比如:

冬:古音韵部:平声 二冬;

今音: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平)。

东:古音韵部:平声 一东;

今音: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平)。

韵母一样,但韵部不一样,写律诗绝句时就不能通用了。当然,这个说法在新韵里,是可行的。如果选用今韵押韵,那就简单多了,只要韵母相同,声调相同,就可以通押,毕竟中华新韵才十四韵部,只要记好四个声调就可以了。中华新韵简洁明了,合并了古韵中的入声字,所以入门快,便于初学者。


2、怎么识别入声字:

新古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入声字,近几年来,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钟爱诗词曲赋的朋友越来越多。在古韵这一块,仍有不少朋友埋怨入声字是一个漏洞,但我个人以为,是因为有了入声字而更完美。

因为有了入声字,可以弥补很多不足,便于用字入韵。入声这个音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中国某些地方仍存在入声,比如: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少许地方保存着,如山西、内蒙。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基本都转化为现代四声里面去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按现代汉语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再者则是上声,变为阴平的最少?

那如何来辨别呢?如何掌握呢?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个人总结一句,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一的天赋。近年来,不才也教过一些学员,有些学员学了几年都分不清入声字,而有的学员学了一两个月,就可以掌握六七成。所以说这个东西,还是要多靠自己的努力及勤奋,以下我简单列举几个我个人识别入声字的方法。

(1)韵母记入声字:

其实入声字也就数百个字,现在辨别入声字的方法也不少,我们可以“由一知多”。上面我们说了“入声短促急收”,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入声字的发音都是很短促的,韵母应该是由1--2个组成,比如:韵母“i”【劈、剔、踢、极、急、立、壁等】都是入声字,又如:“u”【竹、屋、服、烛、拂等】也是入声字。

(2)偏旁记入声字: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也就是以声旁表示读音的字,大部分声旁相同的字他们的声调也差不多相同。比如:“白”【伯、泊、柏、拍、迫、柏、箔等】都是入声字,又如:夹”【硖、蛱、侠、浃、惬等】也都是入声字。

(3)排除法记入声字:所有的汉字古入声字都是以现代汉语中以元音结尾的字,所以汉语中所有以辅音结尾的字,也就是以“n”或“ng”结尾的字,都可以肯定它们不是入声字。换个角度说,如果字音包含以“n”或“ng”为韵尾的韵母(an uan ian üan en un in ün ang iang uang ong iong eng ueng ing),就可以肯定不是入声字,同时也大大缩小了入声字的范围。


(四)多读、多看

很多先人的名作,多看多读,如果说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我相信会从心里自然而然记起来的。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我相信很多喜欢诗词的朋友都耳熟能详。

我个人是喜欢婉约风格的,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韵脚即是【“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这是入声韵字。又如柳永的【雨霖铃】韵脚即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一样是入声韵字。

其实入声字就几百个字,除去一些僻字也没多少了,大家有心学、认真去看,完全可以记下的。

现在学界对格律之争一直都没停过,所以有写初学者会以各种说法来排斥入声字,排斥古韵,但实际上呢,自己却不懂什么叫入声字,所以与其花精力去“辩论”对错,还不如自己认真去看看什么是古韵,什么是入声字。其实不难,有心学就一定能学会,望难而止步的话,你连接触都不接触,怎么会呢?


第三节、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一、什么是意象?

从字面的意义上解释: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所谓意象,就是在主观意识中,被选择而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客观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对某种客观事物经过思绪创作,使其具有抽象情感的事物形象。

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它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更加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是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


二、诗词中常用意象

1、柳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2、草木

以草木繁盛与枯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3、莲花

用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君子的庄重、质朴、圣洁之品行。

4、牡丹

代表雍容大方,富丽堂皇之意。

5、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用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6、梅花

梅花寓意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7、松柏

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9、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0、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1、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12、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3、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4、大雁

离愁别绪,伤时感怀。

15、沙鸥

淡泊名利,闲适归隐;漂泊无依,凄凉孤独。

16、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7、鸡、鸭、犬

用以描写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18、黄昏

表示落日之时,寂寞愁苦之意。

19、月亮

对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思亲之愁。

20、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21、浮云

象征着人的行踪不定。

22、落日

落日,也就是日暮,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诗词中多表达时间匆匆,光阴易逝。

23、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4、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亮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5、清明、中秋、重阳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常用于思亲、思乡、思友、伤怀之情。

26、凄风

寒冷的风,凄:悲苦,寒冷。

27、苦雨

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28、秋雨

在古代诗词中意象有:对生命的怜悯、依依离情、优美田园、恬淡寡欲、羁旅愁思。

29、秋风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而秋风则是这个季节最具有感情色彩的自然力量。在古诗词中,也把秋风称作西风或金风,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意象。

30、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31、天涯

意为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比喻离自己的家乡、亲人很远,情感孤单,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32、长亭

在中国古时,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所以诗词里,常用长亭表达送别之意。

33、栏杆

慷慨悲昂,凭吊怀远。柳永《八声甘州》:“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34、西楼

西楼,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35、西窗

西窗,在古代的意思是挑灯夜读,剪烛谈情。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36、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37、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38、三尺

(1)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2)古时,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39、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40、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41、洗耳

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42、方寸

指人的心。

43、春秋

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


全篇结语:

由于诗词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形式,以及浓郁的内涵,对任何一首具体的诗词的理解、感受和解释,除了共同确认的字面意义以外,都可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任何诗词欣赏或者赏析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对原诗词内涵的再创造。

作为读者,除了要明白原诗词的字面意义,还应该选择一个最能体现原作者个人性格、艺术风格以及其心灵和语言的美好本性的角度来阐发原诗词的内涵,使我们的心灵总是沐浴在美好人性的阳光里,以获得美化和升华的最好机会。

生活中有美好的诗词相伴是一种幸福。与历史上最著名的、最优秀的诗人分享他们敏锐的智慧、真挚的情怀、崇高的品格和纯洁的心灵吧!让他们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和诗一样的美好!


 

编后话

如果大家认真地阅读过讲义中所列举的诗词作品,我们可能会发现没有一首诗词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描写山水草木、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笔墨书画、孝道礼仪是诗词的重要内容,而真正能够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大都是赞美民族英雄、歌咏忠贞爱情、抒发乡愁亲情、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会黑暗 、鞭挞时弊、揭示人性、为底层发声的作品。

文学来源于生活,虽然文学作品是文人笔下的产物,而读者却是广大的民众 ,他们更喜欢那些反映老百姓所见、所闻和能够亲身感受的事物 ,所以只有那些贴近平民生活的作品,才能使人感同身受,才能引发共鸣,才能流传民间,才是民众更喜闻乐见的作品。


 
更新于 6分钟前
来自作品集文学理论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