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诡辩之术:得罪强者之后,如何说话才能够巧妙地达成和解?

 mynotebook 2022-03-12
文章图片1

在复杂的博弈活动中,得罪强者在所难免。而能不能做好善后工作,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巧妙地与对方最终达成和解,对于弱势一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以理服人”,实现“软着陆”呢?读懂下面案例,对我们的谋略思维提升,颇有益处。

案例原文】嵯颠遣使上表,称:“蛮比修职贡,岂敢犯边,正以杜元颖不恤军士,怨苦元颖,竞为乡导,祈我此行以诛虐帅。诛之不遂,无以慰蜀士之心,愿陛下诛之。”丁卯,再贬元颖循州司马。诏董重质及诸道兵皆引还。郭钊至成都,与南诏立约,不相侵扰。诏遣中使以国信赐嵯颠。

文章图片2

案例剖析】南昭国虽然是唐朝中后期崛起的边疆小国,但是由于多年以来在大唐和吐蕃两强之间纵横捭阖,所以其领导人的谋略水平不低。在本案例中,南诏国王嵯颠就尽显枭雄谋略,在出兵抢掠大唐西南地区后,立马上表朝廷做出辩解,以避免被中原王朝报复。后来历史进程也如嵯颠期望的那样,他不仅没被大唐讨伐,再次获得订立盟约的机会,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那么他是怎么凭借一纸书信就“消灾避祸”的呢?我们通过反复研读,认为其中论述的几个要点确实能够“混淆视听”。

1.强调双方过去的友谊。

叙旧,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回顾双方共同度过的峥嵘岁月,可以唤起双方埋藏心底的情谊。南诏国王嵯颠在国书中,首先强调“蛮比修职贡,岂敢犯边”,就是以卑微的言辞来唤醒大唐方面对于当年双方一起共抗吐蕃势力的“战斗友谊”,暗示自己在三方较力之中的战略价值。面对一个昔日重要盟友近日的“反常举动”,大唐难道不应该深思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吗?

文章图片3

2.实现矛盾转化。

南诏犯边,本来是两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而如果嵯颠在国书之中这样说,无疑会给大唐兴兵讨伐提供理由,即使当前大唐无力出兵,将来实力恢复,也仍然可能报仇雪恨。怎么才能让这头雄狮继续沉睡呢?嵯颠认为,必须实现矛盾转化,变两国之间的外部矛盾为大唐王朝的内部矛盾。于是他极为详尽地描绘巴蜀士兵不堪直属领导欺压的委屈,以及他们引导南诏出兵为其伸冤的细节。这样一来,唐朝皇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蜀地内部的人事关系,而无暇顾及已经“服软”的番邦。

文章图片4

3.甩锅替罪羊。

俗话讲:“事实胜于雄辩。”两国的战事客观存在,尤其是给大唐边境带来严重的灾祸,这个责任必须有人来承担。正式因为明白这个问题,嵯颠抢先物色到一只合适的“替罪羊”,并立即“把锅甩出去”,即强调“诛之(杜元颖)不遂,无以慰蜀士之心,愿陛下诛之。”这样一来,所有罪责都可以归结于杜元颖一人身上,双方领导都可以体面地坐下来“握手言和”。

文章图片5

总而言之,纵横捭阖的精髓,在于“不把事做绝,不把棋走死”。因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情况普遍存在,我们不清楚“朋友什么时候会变成对手,而对手什么时候可能是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