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开疆拓土才是朱允炆可以成功削藩的唯一途径

 徐润秋nlxepzt1 2022-03-12

公元1398年,朱允炆登基为帝。

朱元璋是一个好爷爷,经过他三十年的奋力砍削,大明这棵大树一眼看上去,煞是好看,枝杈分明,树叶规整,树干粗且直。

朱允炆就是树干。他不是种树的人,朱元璋才是。二十五家藩王是树杈。

朱元璋撒手归西。

新问题就摆在了朱允炆面前,怎么才能变成像爷爷那样的种树人呢?怎么用侄子的身份去控制住他的二十五位叔叔呢?

削藩是一定要削藩的,分封在内陆的叔叔们倒还罢了,分封在边境的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肃王朱楧、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九位叔叔一个个控弦勒马,随便与闻地方大事,军队调动都需要他们点头才行,瞧上去着实令人不放心。

文章图片1

朱允炆大权在手立马行动了起来,下令削藩。

在朱元璋生前,爷孙俩是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的,朱元璋嘱咐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

朱允炆并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糊涂皇帝,不然朱元璋也不会让他继位了。

朱允炆问朱元璋:“胡虏不安定,让诸王去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防御?”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反问他的孙子,“你看呢?”

朱允炆回答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猛一看这句话倒也真是个好办法。

但是九大塞王(后来是十三个)个个身怀利器,道德和礼仪真能制约他们服从小侄子吗?

显然不能。

这个道理朱元璋明白,朱允炆也明白。不然朱元璋干嘛不去用道德和礼仪约束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干嘛要大开杀戒,一杀几万人呢?

所以,终究还是要“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的。

朱元璋听了孙子的话很安慰,爷孙俩定好了这个调子,朱元璋安心走了。

朱允炆也就按照既定方针雷厉风行办了起来。

朱元璋崩,仅仅三个月后,周王朱橚的二儿子朱有爋告发父亲图谋不轨。

儿子“大义灭亲”告发父亲谋反,这还需要找证据吗?

李景隆假备边之名,带军队突袭开封,一举拿住了周王朱橚,押赴京师。

李景隆算是向朱允炆展示了他的有勇有谋的军事才能。

朱允炆把这个五叔直接削爵为民,赶去了云南做庶人去了。

牛刀小试,很顺利。

这个时候,朱允炆的二叔朱樉和三叔朱棡也早就薨了。

此时,不仅仅是在藩王中,就是在朱家整个的大家庭中,也是四叔朱棣辈分最高,威望最隆,势力亦最大。

不得不加以防范。

又三个月,朱允炆派了工部侍郎张昺去北平接过了北平布政使,算是把北平地区行政大权牢牢拿在了手中。同时又派去了谢贵和张信去掌住了北平都指挥司,拿住了北平地区的军事大权。

朱棣也就只剩了他的王府之兵。

不得不说,朱允炆是有两下子的,不是莽夫,一切被他安排得有模有样。

又观察了三个月,天下安然。

这很容易理解,天子新继位,换几个官员怎么了?再说,朱元璋时代的文官武将一个个都老了,退休回家也是应该的。很正常,谁也不能说个啥!

然后朱允炆又随便下了个诏书:所有藩王王府中的文武官吏必须经过朝廷遴选。

这也正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给谁办事,也是天子臣子。

合法合理!

见无人出声,朱允炆再接再厉。

又一个月,下令宋忠、徐凯、耿瓛去了北平周围的开平、临清、山海关驻扎了。再把北平卫和永清卫的两卫人马囫囵平端,一个调去了彰德(河南安阳),一个调去了顺德(广东),搞军屯去了,不用他们在前线打仗了。

又一个月,朱允炆屠刀再举。

湘王朱柏被逼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废,做老百姓去了。

真可谓紧锣密鼓,暴风骤雨,步步杀机,步步赢了。

朱元璋和朱允炆爷孙俩的既定方针看来很有效。

文章图片2

又两个月,远在云南就藩的岷王朱楩被沐英的儿子沐晟告发欺压百姓,搜刮商民以致富。这要是平常时候,根本不算个啥!朱元璋在的时候,朱楩就是这个样子了,最多训上一顿也就是了。

但,这个时候就不一样了,办了朱楩,也等于稳住了云南。

于朱允炆,这是意外之喜。

朱楩当即被废为庶人,赶去漳州去了。

一切形势都很好,最好的好消息是:听说朱棣被朱允炆这一通雷厉风行的霹雳手段给吓傻了,疯了!

活该!

胜利在望!

文章图片3

但是,在朱允炆和叔叔们斗得不亦乐乎的同时,朱允炆忘掉了一大批人。

这一大批人才是决定削藩能否进行到底的关键。这批人的态度无关乎“德”,也无关乎“礼”,和“土地”也没有关系。

这一大批人的前途和饭碗被朱允炆的雷霆行动打碎了。

关乎饭碗的事情,从来也不是小事情,从来都是出人命的事情。

就在岷王朱楩伏法的同一个月,这批人表明了态度,他们跟在燕王朱棣身后作乱了。

张信手握军队不保正统皇帝朱允炆,反而投降了朱棣,帮着朱棣杀了谢贵和张昺,控制住了北平,兼并了谢贵的军队和张昺的行政班底。

问题来了,人家朱家叔侄乱斗,北平的军人们以及后来宁王的朵颜三卫跟着闹什么呢?造反可是冒了大危险的。

翻翻历史书,藩王造反还没有能成功的呢!

这些军人为啥要跟着朱棣造反?

很简单,朱元璋立国三十一年,北元这个敌人从来也未被消灭,北边九镇(后来是十三镇)的将士们与北元年年浴血奋战,身家性命,职业前途,乃至家族荣耀皆基于此。如果九边藩王一个个倒了,朱允炆换了人来,甚至换了文官来,他们怎么办?

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了。

如果像北平卫和永清卫一样被连锅端去中原和两广屯军种地怎么办?

种地升官发财慢了且不说,拖家带口千里搬家且不说,他们也不会种地啊!

要知道在明朝,军户是世袭的,老子是当兵的,儿子也是当兵的,老子是小军官,儿子也是小军官。一般来说,还都是在某一个地方世代当兵,几乎不动地方的,就算被调出去打仗了,打完仗还是要回去的。

这些人三十年来,父父子子都在靠着打北元生活,指挥他们打仗的军官也许换来换去,但成千上万的小军官几乎从来不换,最高领导燕王可也没有换过,说起来,朱棣带着他们打北元,他们可是得了不少好处的。

打仗,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东西。

就说张信吧!他亦是承袭的永宁卫指挥佥事,积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

永宁卫在福建。

可是张信从福建被调往北平并不是带着部队去的,带几个家丁亲兵罢了,此时,他手下的士兵还绝大多数都是原来驻守的士兵。

谢贵是浙江人,在河南当指挥佥事,被调去的北平。

一句话,北疆的士兵以及下级军官们是情愿甘冒大险支持燕王朱棣也不愿支持这些外地来军官的。

宋忠之死即是例子,他以都督身份统三万边兵驻在开平,后来又退守怀来,当朱棣领八千兵去打宋忠之时,双方部队还没接触,隔一条和呢!双方士兵就开始隔河互相呼喊父兄子弟起来,欢乐一片。

宋忠下令布阵,士兵们竟然不听命令。然后,朱棣挥兵渡河,宋忠死,三万将士尽归朱棣。

所以张信比宋忠清醒,他早早选择了归顺燕王朱棣,可不要信什么他爸爸对他妈妈说过“王气在燕”,总不能说“我控制不住军队吧?”

朱棣得不得民心且不论,他起码很得北边九镇的军心。

靖难的过程就不说了,朱棣胜,朱允炆败。

现在要讨论的是,究竟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朱允炆收买北边九镇那些悍兵猛将的军心,消耗掉他们的力量,孤立朱棣,阉割掉藩王的势力,最后推恩令也罢,直接削爵为民也罢,任他摆布?

有的,有一个办法。

朱允炆可以推翻朱元璋在《皇明祖训》宣布的“十五国不征”的训令,宣布开疆拓土,转移内部矛盾。

唯有战争才能消耗军人,驯服军人。

文章图片4

比如朱棣手下大将张玉,他原来是北元枢密院知院,后来在战争中投降朱棣。

即是说 ,在京师朝中,张玉毫无根基,除了紧跟朱棣之外,他无处可去,无人可跟。

朱允炆完全可以让他去征服朝鲜。

如果不好直接推翻《皇明祖训》,可以随便找一个朝鲜不敬的理由,派朱玉领兵去打。

打胜了朱允炆就亲自封赏他,把他的官职爵位都提上去,然后让他领兵驻扎朝鲜,也算他一方霸主。他也就变成了朱允炆的人,朱棣也就失去了张玉。

如果打败了。败了就败了,继续打就是。反正消耗的是朱棣的基本力量。

只是这时候千万不要提什么削藩,能给朱棣的尊荣都给他,好好的敬养起来即是了。

大将朱能。

朱能可以让他南征,经略东南洋。

下西洋,完全可以更狠一点的,去了就派人占住,免得他们回来作乱。

这些骄兵悍将,只要让他们有仗打,有军功可立,也就能收服他们了。

后来,朱棣登基之后还不是屡次征伐北元吗?

最重要的 ,以当时明朝的国力,去打那十五个所谓不征之国,是完全不费力的,起码比打朱棣容易多了。

几乎没有失败的可能性。

以后来郑和的船队实力去看,如果朱允炆不去在乎朱元璋的政治遗命,派船东航,日本完全汉化是有可能的。

去征服日本可能比下西洋困难了点,又怕什么呢?

反正国内有二十五家藩王呢!一家一家的抽他们的兵和将去打就是了,总能够打得下来。

藩王们早晚一个个全会变成光杆司令,再多的道衍也帮不了他们。

征服了周边,朱允炆成为汉武帝第二完全是有可能的。

还有朱棣什么事情呢?

然后,某一天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熙告发父亲谋反,朱棣被削爵为民,朱棣的地盘被三个儿子平分,不就是推恩令再现吗?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