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李平东方明珠 2022-03-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成型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碗、盏、缽、壶、罐等圆器都已用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器型规整,提高了器物的实用价值,增加了美观。拉坯用的陶车,采取了比较进步的瓷质轴顶碗装置,使装在轴承上的轮盘传动自如,转速快,成型效率高。

同时还采用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多种成型方法,生产扇壶、方壶、榻、俑、狮形烛台等式样特殊的器物。共中扁壶和方壶基本上用拍升成型法,即先拍成器物形状所需的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的薄片,然后粘合成器,再接口、足和耳等。

为了使器形规整,扁壶的腹片在外模中进行修整。器座和隔档都是分别拍成片,再粘合而成。獅形烛台和鸡头壶的鸡头是模制成形。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西晋 青瓷狮形烛台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西晋 越窑鸡首壶

上虞县皂湖公社宋家山晋代瓷窑遗址发现的陶模证明:狮形烛台是用坯泥在陶模中分别压印成器身左右的两半,然后粘合成器,所以内壁有高低不平的按捺痕迹和接缝;鸡头是用坯泥在模中翻出,然后粘接在鸡壶的肩部。这种陶模压印成器物,大小和纹饰一致,规格统一,工效高。各种人物和动物俑大都用手工程塑而成。

三国,特别是西晋时常见的谷仓,成形最为复杂。口部和腹部系分段拉坯粘接而成,底和屋檐等则用拍片,各式人物和禽兽,有的用模印,有的用手捏塑,仓口和器腹的小圆孔则用镂雕,在一件器物上连用了拉坯、拍片、模印、雕刻等各种技法。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晋代青瓷谷仓

东晋初时,碗、碟的数量增加,而且大小成套。德清窑等瓷窑在装密时用大小碗和碟套装,碗与碗之间不用帘具而用扁圆形泥点间隔。坯件之间的距离很小,所以各种规格的碗需要大小相同,碗形一致,不然就会造成两器相碰和粘连。说明当时的拉坯成型技术,已经相当熟练。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东晋瓷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都是石灰釉。经过选样测试,当时的青瓷釉显然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

石灰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等特点。因为透明度高,所以胎的色泽对釉色的影响很大。越瓷胎色灰,釉呈青灰色,瓯密胎较白,釉作淡青色,显示了各窑产品的不同特色。同时氧化钙含量过高,往往会产生失透现象,使釉缺乏光泽,三国、两晋时大部分越窑婺州窑青瓷就是这样。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青釉褐彩蛙形罐

我国历代的青瓷釉都以铁为主要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釉内氧化铁含量的多少,对釉的呈色有很大的关系。越窑、婺州窑青瓷釉料中铁的含量在2--3%,釉色较深,呈豆青色或艾色。

唐代瓯窑青瓷釉的氧化铁含量为1.54%,釉作淡青色。德清窑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因此色黑如漆,釉面光泽强,是釉料配制的一个很大进步。这种因用料不同而产生的釉色特点,也是区别各地瓷窑产品的标志之一。

成型与施釉技术大发展下的两晋瓷器,你一定要看

南京市博物馆的青瓷鸡首壶

在石灰釉内,除了以铁做着色元素外,钛和锰也是很强的着色元素,如果含量较高,对青瓷釉色会产生不利影响。

施釉普遍使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其中浙江境内瓷窑的产品胎釉结合好,很少有剥釉现象,流釉的情况也少见,说明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都比较匹配,烧成时温度控制恰当,制瓷工艺技术比较高。

湘、鄂、蜀、赣等地瓷窑的制品,可能采用了当地含铝量较高和含铁量比较低的瓷土做原料,胎的烧成温度提高了,而釉却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结果普遍出现胎尚术烧结,而釉已经玻化,釉面光泽很强,胎釉结合不良,釉层产生龟裂和严重的剥釉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