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连忠|探访皮影老艺人肖凤琪

 燕山诗文 2022-03-13

出于对皮影的爱好,我曾应文友之邀,与杨朝阳、张莲红、王亭贯等一行,去石门镇西的山庄村,探访一位皮影老艺人肖凤琪。

后排中间是皮影老艺人肖凤琪

山庄村是遵化边界,距石门镇五里之遥,因村南北各有一座大山,山上各有一座大庙,两座山距离很近,要撞在一起似的,俗称“山撞儿”,后来就习惯叫“山庄儿”啦。

石门镇与我有不解之缘,曾三进三出,前后工作了十多年,一九七八年一月我第一次调石门镇供销处工作。那时,业余时间除了学习报纸,就是偶尔看一场电影。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后来听说附近山庄村有皮影艺人,应时靠节都上演传统皮影节目。吸引了上到当地工委领导,下到区直单位干部职工和村里百姓,晚上骑着自行车,带着小马扎,成群结队,奔向石门镇西北的山庄村看皮影戏。人送雅号“皮影膏药”!

那时,演的是“唐王征东”“薛丁山征西”等剧目,记得当演到“樊梨花大战丑鬼杨藩”砍一个头,又长出一个头等精彩片段时,我们听得是摇头晃脑,看得是目瞪口呆。入戏于皮影的情节之中,难怪人们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屏幕出现影人“大巴掌”时,代表演出结束,人们还依依不舍的不肯离开。出于对皮影的热爱,精神生活也得到充实。那时,我也是“皮影膏药”之一,故此,听说这次去拜访山庄村皮影老艺人,别有一番情感,欣然愿往。

演出结束出现的影人大巴掌

正当我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山庄村到了!我才如梦初醒。当我们一踏进老皮影艺人肖凤琪家门,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笑呵呵的迎了出来,进屋我们就融入到皮影艺术的氛围中了,只见他家鼓、板、锣、镲等文武场家伙一应俱全,房梁上挂着“四根弦儿”,靠东墙一个大影箱,装满自己精心制作的影人。很难想象,几十年前,就是以这位老人为主的一群人,弘扬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把我们迷得如醉如痴。

唠起正题皮影儿,老人兴致勃勃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述着桩桩件件......

相传,皮影戏,也叫灯影戏、驴皮影,始于战国,兴于唐,盛于清,历史悠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深受百姓欢迎。影人是由驴皮、还有马、骡皮等制作,肖老凭借自己有绘画功底,自己勾画、雕刻、上色、缝缀、油漆等若干道工序,一人完成。一个皮影人的形体通常有头、胸、腹、双手、双臂、双肘、双腿等多个部件,再用牛皮制成的枢钉或牛皮细条连接而成,装成完整影人,为了表演的需要,头和双手还要配上三根细竹签,便于耍动。屏幕是一米多宽的白纱布刷上鱼油,晶莹透亮。放上影人,色彩分明,表演时,嘴上唱、念,双手做、打,腿上还要绑上锣鼓家伙配合。那正是:

巧剪驴皮耍动中,鱼油生绢做影屏。

一口唱出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说道兴浓处,老人拿出影人给我们耍了起来。虽然年事已高,但手法娴熟,足见功底之深。

皮影戏与戏曲是有一定渊源的,戏曲里有生、旦、净、末、丑,皮影戏也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如旦角叫“片儿”,胡生叫“髯儿”,大花脸叫“档儿”......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的先进,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皮影这门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欣慰的是,在肖老家我们惊奇的发现有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在肖老指点下正在刻影人儿,询问知是其两个小孙女。但愿这门传统艺术后继有人,使这个非物质遗产代代传承。永放异彩。

作者简介

王连忠,男,满族,年逾古稀,原籍遵化市马兰关村人,爱好文史,曾自己出书“往事回眸”,后与张莲红同受聘于文旅局写“新编遵化故事”一书。文章、诗词、绘画等经常被本市《金秋文苑》《四季风》《晚安遵化》以及河北《老人世界》等采用发表,遵化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会员、画家协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杨晓健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