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金色年华554 2022-03-14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尾声,其四)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袁绍重大事件之二十一——界桥之战

上期说到袁绍与公孙瓒因为公孙越之死矛盾激化,公孙瓒大举进攻。在公孙瓒篇中笔者介绍过,当时公孙瓒是地跨幽、冀、青、兖四州的强大势力,虽然袁绍是关东盟主,可人家公孙瓒一来没入盟,二来兵力地盘都比袁绍多,也就是声望不如袁绍而已,实际上公孙瓒完全不怕袁绍,甚至是袁绍有些畏惧公孙瓒。所以才有上期讲到的公孙瓒在渤海郡大破黄巾军,进而冀州各郡县纷纷望风归降。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袁绍怎么做的?

《三国志·公孙瓒传》载: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结援。范遂以勃海兵助瓒,破青、徐黄巾,兵益盛;进军界桥。

袁绍把自己起家之地渤海郡的太守印绶让给了公孙瓒堂弟公孙范,希望割地求和。公孙范上任后却立即调遣渤海的军队支援公孙瓒,兵势更加强盛的公孙瓒进军至界桥。

面对生死存亡之战,袁绍亲自领兵迎击。公孙瓒带来三万部队,两万步兵列成方阵在中间,左右两翼各列五千骑兵。袁绍这边却只派出步兵八百,弩兵一千,让麴义带着这么点兵力顶在前面。公孙瓒常年的对手都是北方游牧部落,要不就是黄巾农民军,这些对手的共同点都不擅长阵地战,所以公孙瓒一见对面兵少,心里很是轻视,便下令全军出击打算一举踏平对面。

麴义的一千八百人都躲在盾牌后面不动,直到公孙瓒的骑兵已经冲到只有几十步时,麴义大叫一声起身迎战,一千张强弩如雷霆般纷纷发射,只见公孙瓒的骑兵纷纷应声倒地。倒下的战马、士卒又把后面冲锋的人纷纷绊倒,公孙瓒的大军迅速乱作一团。看来公孙瓒平日里并不重视军纪,因为很快士兵们便四散奔逃,许多人根本没有往本方营地跑,而是径自开小差脱离了部队。混乱中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被袁绍军擒获并斩首。

公孙瓒退到界桥收拾败军再战,又被追过来的麴义击败,麴义一路攻破公孙瓒大营并砍下帅旗,而公孙瓒彻底放弃抵抗一路逃回蓟县。

因为公孙瓒骑着马来得快跑的也快,这时候袁绍已经远在几十里开外,听到公孙瓒被击破的战报,便找了个地方下马休息,大部队都去追击了,身边只有弩兵数十人,大戟卫士一百来人。

忽然间突然冲出来两千多公孙瓒的骑兵,想必是混乱之中误打误撞走反了方向,竟然发现一支袁绍军小股部队,于是把这两百来人给团团包围,并用弓箭射击。

田丰赶紧拉着袁绍躲到一堵矮墙后,然而袁绍并不慌张,反而一把抓下头盔摔在地上,说道:“大丈夫就该冲上去战死,哪能逃到墙后躲着?”随即不顾危险起身指挥弩兵回击。公孙瓒的骑兵们受伤颇多,占不到半点便宜,于是不再进攻,只是远远地停在外围。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支部队里面就有袁绍本人,他们差一点就改写了历史。不久麴义赶了回来,公孙瓒的骑兵这才撤退。

《后汉书·袁绍传》载:绍脱兜鍪抵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闲邪?”促使诸弩竞发,多伤瓒骑。众不知是绍,颇稍引却。

界桥之战是袁绍与公孙瓒的首次大战,战前袁绍空有盟主之名,军事力量并不如公孙瓒,然而经过实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从此袁绍逐渐向冀州以外扩张,公孙瓒则逐渐衰落。当然这还要经过多年时间的演变,此是后话。

你以为袁绍在界桥击退公孙瓒就高枕无忧了?错,更大的危险已经接踵而至。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袁绍重大事件之二十二——邺城之乱

且说袁绍击退了公孙瓒,引得胜之军南归。途经薄落津休整部队,并与众宾客、部将设宴庆祝胜利。酒席上一片欢声笑语,忽然来人急报称魏郡的士兵反叛了,跟黑山贼头目于毒联合占领邺城,还杀掉了太守栗成。贼军有十几支部队共计数万余人,都已聚集在邺城之中。

邺城是魏郡治所,也是整个冀州的核心城市,宴席上袁军众文武的家属大多住在邺城,当然也包括袁绍的家小。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席间众人纷纷惊恐失色,有的人甚至当即痛哭起来。袁绍这时镇定自若,表情几乎毫无变化。

《英雄记》载:坐上诸客有家在邺者,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绍容貌不变,自若也。

不管内心是否焦急,但袁绍表现得非常沉着,这与之前被公孙瓒骑兵包围时如出一辙,袁绍在关键时刻总能表现出一名合格领导的沉着冷静。

就在袁绍与众人商议平叛之策时,又有人来报,袁绍及众文武的家属都已安全。原来,之前说到黑山军十几支部队齐聚邺城,他们内部之间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一支的首领叫陶升,这人原本是内黄县的小吏,内黄县与邺县同属魏郡,所以陶升也算是回家了。陶升不仅人回家了,心也想“回家”,他带着自己的部队从西门进城后立即把袁绍及主要官员的家属保护起来,不许黑山军其他人染指。然后陶升亲自一路护送到斥丘县,确认这些人的安全后便离去。

袁绍不久闻讯赶到,便顺势在斥丘扎下营寨,然后上表陶升为建义中郎将。在张燕篇笔者介绍过,黑山军并不只是农民军或者山贼土匪,理论上他们也是“官军”,黑山军总帅张燕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平难中郎将,在黑山军控制区拥有举荐孝廉的权力。而袁绍此次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这下就把陶升抬到张燕平级的地位上,除了回报恩情外,也有分化黑山军的意思:你们都看清楚了,谁跟我混谁就能升官,谁跟我作对,走着瞧!

《英雄记》载:乃引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于毒,围攻五日,破之,斩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

其实在界桥之战中黑山军就有参战,张燕派部将杜长助阵公孙瓒,被袁绍击败,所以黑山军袭击邺城本质上是界桥之战的延续,也是袁绍与公孙瓒、黑山军争斗的延续。

既然家属都已平安,袁绍并未急于攻打邺城。毕竟城高池深,不容易占到便宜。而黑山军本为草寇,惯于流动作战,数万人在邺城也得不到粮草补给,于是一些部队在于毒带领下继续向南方的兖州出发,以战养战。

《三国志·武帝纪》载: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魏郡刚才讲过了,东郡已经到了兖州,可见黑山军移动速度很快,基本是“逐水草而居”的状态。这也就可以解释上一条史料中提及袁绍在朝歌鹿场山围攻于毒的记载了,袁绍是一路跟踪于毒并把这支黑山军赶进山谷围歼之,将于毒以及冀州牧壶寿都给斩了。然后本兵给曹操继续追击黑山军到东郡,在濮阳击溃了白绕,于是袁绍顺势上表曹操为东郡太守。这段看似不起眼的史料,指出了曹操自讨董失败后,实际上二次创业的起源:袁绍的部下。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曹操

对于曹操如何从袁绍的朋友混成了下属,又如何逐渐独立,最终逆袭,这个话题太大太长就不展开了。先说说另一个有意思的点:冀州牧壶寿。没有错,这场战役冀州牧袁绍斩了冀州牧壶寿。

说起来,我们都知道袁绍的冀州牧是韩馥让给他的,可论起来州牧是汉帝国的一个官职,应该由皇帝任免,怎么能自行交接?当然袁绍肯定会走一个“上表”的程序,关键是朝廷当时由董卓把控,虽说董卓把控的朝廷已经不能影响袁绍占有冀州,但法统上董卓是能够以朝廷名义任命冀州牧的。可能没实际用处,但至少可以恶心恶心袁绍。这个壶寿就是派来恶心袁绍的人选。

从壶寿在于毒所部中可以看出,这位冀州牧因为无法实际上任,选择了在黑山军控制区内待命。而袁绍与公孙瓒交锋,黑山军站在公孙瓒一边,显然也是壶寿进入冀州的大好时机。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魔幻的场景:董卓的长安朝廷与黑山军站在一起,黑山军与公孙瓒是盟友,公孙瓒与袁术又是盟友,而袁术又跟董卓正在激战。可袁绍跟袁术两兄弟又势同水火,另外之前打算投奔黑山军的青州黄巾军被公孙瓒杀了几万人,却没影响黑山军随后支持公孙瓒打袁绍。真是“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各方势力为了利益而结盟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回袁绍与黑山军的战争。斩杀贼首于毒后,袁绍一鼓作气连续击破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一连串黑山军部队,共斩首数万级,随后回师邺城。这时黑山军主力都已经被消灭在外围,邺城本来就是袁绍大本营,所以几乎未遇抵抗。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袁绍重大事件之二十三——与公孙瓒休战

初平三年(192),袁术在孙坚死后放弃南下荆州,改为向东面的兖州扩张。由于袁绍此前已经安排曹操在东郡,恰好当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杀死,曹操被推举继任,所以袁术进军兖州便与袁绍、曹操之间爆发了冲突。袁术联合了公孙瓒、陶谦、黑山军共同围攻袁绍、曹操。

这场中原大战最终以袁绍阵营胜利,袁术阵营失败告终。袁绍在龙凑击败公孙瓒,在吕布的助战下于常山击败黑山军总帅张燕,又与曹操共同把袁术及南匈奴赶出兖州。这之间的先后顺序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笔者个人认为顺序应该是公孙瓒、张燕、南匈奴、袁术这样比较合理,但也没有直接证据。

也正是在兖州击败袁术开始,曹操逐渐脱离了袁绍的实际控制。实际上袁绍并没有放任曹操,他也在兖州安插了自己的人。只是山高盟主远,袁绍虽有手腕,可还是小看了曹操的志向。正如后来的刘备,曹操也有过把刘备当部下对待的经历,结果就那么一次,却给自己制造出最大的对手。

随着董卓遇刺身亡,袁术移往淮南,原本乱成一锅粥的中原局势逐渐明朗,剩下的最主要矛盾便是袁绍与公孙瓒。

初平四年(193),长安朝廷中没有了大魔王董卓,改由李傕、为首的凉州诸将把持。既然董卓已死,所谓关东联军也没了敌人,李傕、郭汜这些人也摆出友好姿态,希望尽量拉拢关东各诸侯,于是以皇帝名义派出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为使者前往关东各处,宣扬朝廷新政策,传达和平的愿望。这当中悲剧的是往南走的马日磾,被袁术软禁逼着封官,最后病死在寿春。

而往北走的赵岐还算幸运,他主要目的是会见袁绍,并调停其与公孙瓒的争斗。袁绍格局还是比袁术大,率众出百里迎接天子使者,礼数相当隆重。这个姿态很重要,毕竟关东联军赖以存在的敌人董卓都不存在了,袁绍想要继续维持在关东的声望,面对朝廷递来的橄榄枝,姿态一定要做足,才能赢得人心。而且给足赵岐面子,有助于赵岐在调停时相对站在自己一边。赵岐住在袁绍营中,给公孙瓒写信,这当中的亲疏关系不言自明。相比于董卓在时,袁绍虽为盟主,可董卓实际通过黑山军进而与公孙瓒走得更近,这时候的朝廷当然更站在袁绍这边。

公孙瓒本来正面战场也占不到多少便宜,盟友黑山军、袁术都先后被击败,朝廷又从支持自己改为了中立,公孙瓒也只能卖个顺水人情,写了封非常恭敬的回信,向赵岐表示愿意与袁绍和平共处。于是袁绍与公孙瓒之间达成了短暂的和平。

事实上袁绍却因小失大,眼光放在跟朝廷修好关系争取虚名之上,却给了公孙瓒喘息之机。对袁绍来说当时的各个方向上只有公孙瓒是现实威胁,只要摆平公孙瓒整个河北州郡皆可传檄而定。在南面曹操仍然只是袁绍附庸,青州并州根本没有像样的割据势力,唯一的焦点就是公孙瓒。

而当时袁绍与公孙瓒新的冲突原因也对袁绍非常有利:公孙瓒终于把幽州牧刘虞给杀了,而且是胁迫朝廷使者下令杀的。刘虞的部将鲜于辅、阎柔等人纷纷起兵,虽然很快被公孙瓒镇压下去,但整个幽州的百姓都拥戴刘虞,反对公孙瓒。袁绍没有趁着幽州内乱坚持进攻,反而给了公孙瓒在冀州北部修建并加固易京的时机。不得不说是个败笔。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四)——平定邺城之乱

北边公孙瓒不打了,南边曹操是自己小弟,东西两面的黄巾军、黑山军也算不上有威胁的敌人,袁绍等于自己把自己的扩张之路给堵死了。只能说他的思维模式是名望第一,实惠第二,太注重自己在天下人眼里的形象而束手束脚,过于务虚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显然是自大,袁绍没有意识到天下间还有潜在的对手:董卓都死了,袁术都跑了,谁还会威胁到自己?失去了危机感,失败的可能就大了起来。

本期主要讲了袁绍与黑山军之战的战斗及相关历史经过,下期继续讲述之后的事情。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