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得因果推理的人,注定要交大把的“智商税”

 新用户49272060 2022-03-14

前段时间,朋友非常开心的告诉我:她终于瘦下来了。

这些年,她为减肥真是想尽了各种方法,各种广告产品各种试,哪一次都下定决心,投钱投精力,都没有瘦下来。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她花3000元买3盒饼干,据说只要按照说明吃,保证瘦下来10斤以上。

刚开始每天三餐只能吃饼干,要大量喝水,如果觉得饿,一天最多加一个苹果或是两根黄瓜。

到了第三天,同事请客给她买了份外卖,她看到饭后有流口水的感觉,她实在忍不住,就把盒饭里的菜给吃了,米饭扔掉了。

第五天时,她跟我炫耀说:自己瘦下来了2斤。

我说:如果你不吃这个饼干,每天就吃3根黄瓜加上喝水,应该也能瘦下来2斤。20多天不吃饭,这种方法太反人性了。

果真,一周左右后,她无法拒绝饭的诱惑,加上前几天的饥饿感,她胡吃海塞好几天才补回来。之前瘦下来的体重成3倍回来了。

而这次她的瘦身方法是每天都去健身房,找了私教,做力量训练和负重训练,每天60分钟,加上合理的饮食搭配和作息时间,坚持了6个月,终于瘦下来15斤。

潇洒姐在《如果我有瘦身秘籍》中写过一句话:

节食无法指哪减哪儿,只有运动才能燃烧身上沉积的脂肪,达到局部塑形,建设漂亮的肌肉组织。

真正靠谱的减肥方法是提高新陈代谢速度,让消耗量大于摄入量。而提升新陈代谢的方法,和饮食、运动、作息三者密切相关。

理不清因果关系的人,注定会被收智商税。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这本书讲的就是因果关系推理的思考法,能够帮我们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信息,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

文章图片3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中室牧子津川友介,两位都是学霸级的人物,一个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另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分别是教育和医疗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他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教会更多人用因果推理的方法来思考和决策。

有些人一看到“经济学”三个字就觉得很高大上,《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其实不涉及复杂的数学知识,用的是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因果推理的思维方法,是因果推理的入门基础。

判断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点

与因果关系相对的是相关关系。因果关系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两个变量是相关关系,那么其中就会存在纯属巧合,混杂因素或是逆向因果关系其中某个情况,这种情况下,原因即使出现,结果也会不同。

吴军老师曾说过:

世界上大部分相关的信息未必有因果关系,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联的关系。

如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是否存在巧合

美国的信息分析员泰勒.维根在《伪相关》中,讲到一个“尼古拉斯.凯奇一年拍电影的数量”和“泳池溺水身亡人数”变化曲线相当一致,这两个变量其实并不相关,更没有因果关系。

之所以出现曲线一致的现象,纯属巧合,没有因果关系。

炒股的人多数都听过“裙摆理论”,是美国宾州大学经济学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时,女性会穿短裙,为了炫耀长丝袜;反之,女性会穿长裙,遮掩没有长丝袜的困窘。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确认偏误”,说的是人相信了一个理论或是一件事,就会主动去寻找支持自己的理由。换句话说,人只会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

吴军老师在《信息论40讲》中,把这个理论套用了一个公式,证明短裙理论并不成立。

2、是否存在“第三变量”

第三变量”又被叫做“混杂因素”,在虚假的因果关系中,它是会影响原因和结果的另一个因素。

在《学会提问》中作者写道: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极有可能是引起时间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唯一的原因。

有人说“体力好孩子学习能力更强”,这其中只关注到孩子的层面,而父母对教育的热衷程度就是第三变量。

父母可能让孩子学习更适合的运动项目,同时用各种方法督促孩子学习。因此,体力好,并不能直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在《美国妇产科》杂志上,有一项研究显示:

哺乳超过一年的女性绝经后,得心脏病或是中风的风险,要比没有哺乳过的女性低10%左右。

那么哺乳的女性更重视健康就是第三变量,她们因为是哺乳期更重视饮食,同时经常会做运动。

所以,哺乳一年,未必能真的减少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只能说两个变量相关,但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

3、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举了个例子,警察多的地区,犯罪案件数量也很多。这种推导关系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仿佛警察就是罪犯一样。

其实反过来想象,正是因为一个地区犯罪的案件多,才会安排更多的警力资源。

这种本以为是原因的其实是结果,结果却是原因的状态,被称为“逆向因果关系”。

总有人说,对一件事有兴趣,就能做好。可现实并非如此。

前段时间,孩子对画画感兴趣,可是进了辅导班之后,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点难,他总是做不好,没去两次,就跟我说再也不想去上美术课了。

而对于他一直擅长的足球而言,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辛苦,也没有说过不想去上课。

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一句颠覆人认知的话: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怎样证明两个变量是否是因果关系呢?

如果已经证明两个变量的关系不存在纯属巧合、第三变量逆向因果关系后,证明因果关系的方法是,对现实和“反事实”进行对比

反事实就是对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做出的假设,就像我们常说的:如果当初没有……,那么……

如果我当初没有出国留学,那么我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如果我当初没有考研,那么我现在会做什么工作?

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时不时会有这种想法。

想想倒不难,可毕竟时间又不能倒流,如何才能找到反事实来证明两个变量是否有因果关系呢。

经济学家采用的方法,找到最贴切的值来替换无法得到的反事实结果。

以珠宝店做广告是否能和销售额有因果关系为例,书中的两位作者展开了说明。

圣诞节即将来临之际,珠宝公司在全国有4家店,因为预算有限,只能给两家店投入广告,暂时把这两家店称为1店和2店,它们称为投放广告的组。剩下的两家店是3店和4店,称为未投放广告的组

文章图片9

要证明广告和销售额间的因果效应,就要比较投放广告之后的实际销售额未投放广告的反事实销售额的差额是多少。

假如现在未投放广告的组投放广告的组,人口、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流行敏感度等特征都相近,那就满足了称为可比较组的条件。

这组未投放广告的组的销售额,就是最贴切的值,就可以替代反事实的结果。

有人觉得做个因果推理关系真的太复杂了,还是跟着感觉走吧。可作者并非是让你一定要掌握复杂的经济学知识,而是想告诉读者要确认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就要有事实和反事实的对比结果。

有些学霸妈妈分享养育孩子的经验时会说,我家孩子从来不看电视。

听到的家长到家就耳提面命的告诉孩子,以后不许再看电视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不看电视学习多好。

经济学家的权威研究证明:

看电视时间越长,学习能力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

有些看似有道理实则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信息,假如你信了并且照做了,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其实多数人在介绍自己成功经验时,其实只是说了事实,但并不包括反事实的结果,所以因果推理能力才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具备基础的因果推理能力,才能变别信息的真伪和有效程度。在美国,因果推理是大学的课程内容之一。

爱默生曾经说过: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强者只相信因果。

参考资料:

《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 作者 [日] 中室牧子&津川友介

《学会提问》 作者 [美] 尼尔.布朗 & 斯图尔特.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