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名方三甲复脉汤:养心复脉“止心痛”

 学中医书馆 2022-03-14

【方名与出处】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炙甘草(六钱)18g,干地黄(六钱)18g,生白芍(六钱)18g,麦冬不去心(五钱)15g,阿胶(三钱)9g,麻仁(三钱)9g,生牡蛎(五钱)15g,生鳖甲(八钱)24g,生龟甲(一两)30g,水煎服。

【配伍点睛】本方是一个滋补强壮性镇惊剂。功能滋阴潜阳,镇惊息风。治热邪深入下焦,肾阴亏虚,不能涵木,肝风内动,且水不济火,心失滋养之症。所谓“热深厥深”,系与二甲复脉汤之“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相对而言,意在说明本方证肢体抽搐厥冷较二甲复脉汤证为甚。吴瑭曾就上述有关症状的病机加以解释:“心中动者,火以水为体,肝风鸱张,立刻有咬尽西江之势,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既痉而水难猝补,心之本体欲失,故儋儋然而大动也。甚则痛者,'阴维为病主心痛’。”此证日久伤阴,八脉隶于肝肾,肝肾虚而累及阴维故心痛。方中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即加减复脉汤)滋阴养液以复脉;牡蛎、鳖甲、龟甲潜阳育阴以息风。其中龟甲之配伍还有一层含义,即利用其“镇肾气、补任脉、通阴维”之功以“止心痛”。

本方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复脉汤)衍化而来,由于不用人参、桂枝、生姜等,而加牡蛎、鳖甲,故变益气养血复脉之方为滋阴息风之剂,是吴氏的活用之法。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复脉、潜阳息风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一是滋阴与重镇药相伍,滋阴不碍邪,重镇不伤阴;二是滋阴潜阳与益气生津之品相配,加强了滋阴息风,祛邪安正之效。

【证治说略】本方主治温病后期,阴津耗伤,阴虚风动,症见痉厥、心悸、脉象细促,舌干绛龟裂。本方去龟甲,叫二甲复脉汤,再去鳖甲、麻仁,叫一甲复脉汤,都是温病中常用的养阴息风剂,临床上可根据病情选用。若喘加西洋参、生晒参,也可用太子参。自汗,加龙骨、人参、小麦;心悸,加茯神、人参、小麦。

对于心悸者加茯神;咳重者加桔梗、杏仁、远志;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莱菔子;自汗者加龙骨、浮小麦;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者,加黄芪、白术。

治疗脑动脉硬化性头痛,三甲复脉汤加首乌、桑叶、菊花、川芎、白芷为基础方。头昏眼花者加枸杞子、天麻;失眠者加夜交藤、牡丹皮、合欢花,紫河车粉冲服;胸闷、呕恶、苔腻、脉滑者,加半夏、竹茹、陈皮、枳壳;胀痛者加牛膝、石决明;烦躁、口苦、脉数者,加龙胆草、炒栀子、夏枯草。

【研用心得】三甲复脉汤为滋阴息风之代表方,与大定风珠及小定风珠同为滋阴息风之剂,均治阴虚风动之证。其中三甲复脉汤属“咸寒甘润法”,方中所含之加减复脉汤本身具有养心复脉之功,故吴氏用以治疗阴虚风动而兼心脉失养,心中大动,甚则心痛,脉细促者;大定风珠属“酸甘咸法”,滋阴息风之力较强,兼能收敛阴气,适用于阴虚风动重证,有时时欲脱之势者;小定风珠属“甘寒咸法”,滋阴息风之力较弱,但能降火安冲,主治阴虚心动轻证,伴有呃逆者。

这里重点说一下五味子的作用。五味子可以收敛心气,还可以补肾气。在长服八味丸时,《千金要方》用五味子代附子来温肾,所以不但是收敛收涩的作用,还有补肾气的功用。

从复脉汤(黄连阿胶汤)、加减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至大定风珠,随着组成用药的变化,方剂的功用也经历了滋阴通阳复脉、滋阴生津润燥以及滋阴潜阳息风之力不断加强等沿革过程。如此脱胎而来的大定风珠,最终成为滋阴息风,治疗阴虚风动证的代表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