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病中的瘀,如何化解

 中医知识圈 2022-03-14

脾胃病中的瘀,如何化解

小编导读

在脾胃病中,瘀是常见的致病因素。脾胃为气血之府,其病多与气机升降逆乱和血之不循常道有关,脾胃病中的瘀既有气滞之瘀,也有血瘀之瘀。临床上,当面对因气血瘀滞而导致的脾胃病时,祛除其瘀滞是治疗的关键。具体如何做呢?张声生教授总结了如下经验——





1.调肝理气化瘀——和法的运用

和法具有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脏腑之意,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病证,是脾胃病治疗的常用治法。疏肝理气、调肝理脾、调和气血等均属于和法的范畴,在脾胃病治疗中经常使用。具体而言,对于肝郁气滞血瘀者,宜疏肝理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活血必先理气顺气,行气药应与活血药配伍使用,疏肝理气、行气活络则血行通畅,再辅以活血化瘀,则消散瘀血之效更佳。

如临证中可将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之类理气方与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方剂合方加减使用,以柴胡、香附、枳实、木香、沉香、川楝子、青皮等疏肝理气活络之品,与丹参、鸡血藤、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散结之品联用,共奏行气疏肝、通络化瘀之效,治疗气滞血瘀所致脾胃诸疾。

2.益气健脾化瘀——补法的运用

对于气虚血虚、因虚致瘀的脾胃病,则当注意补法的运用和药物的选用。气虚行血无力而见瘀血者,宜益气健脾为主,辅以活血化瘀,以四君子汤、四物汤等方加减治之,冀以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之类药物,补益脾胃之气以助运化,并用当归、白芍、川芎等药,补气生血而不滞血,养血活血而不伤血,则气机通畅而瘀血得化,新血得生,机体气血调和,虚、瘀皆除。

同时,脾胃气虚、久病体虚或因虚致瘀者,多见虚实夹杂之证,还应注意补益药的选用。如党参、太子参均为参类补气药,但党参甘平,太子参微甘,其补益脾胃之力虽弱于党参,但妙在补气而不滞气,因此对于脾胃病有瘀血而气虚不甚者,可先投太子参。此外,对于脾胃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瘀血证,可益气活血并用。如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及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益气,以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同用,使气行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

3.活血通络化瘀——消补兼施

对于脾胃病日久、久病入络者,在补益气血的同时,还要注意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平衡补与消。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其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活动期可见泄泻、便血、腹痛等症,热毒、瘀热为主要病机,临证治宜清热化湿、调气和血、敛疡生肌,而泄泻、便血、腹痛之症缓解后,则要注意健脾益气、补肾固本,加以清热化湿。临证中,对湿热瘀毒阻滞所致之溃疡性结肠炎,可重用儿茶、红藤,以儿茶活血散瘀、止血生肌、收湿敛疮,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二者合用,既活血散瘀,又排脓敛疮,兼清热解毒,且药性相对平和,无攻伐太过之弊,对于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者尤佳。

此外,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将化瘀通络之法与益气养阴同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药物的选用上,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具有活血而不破血的特点,可作为脾胃病瘀血证首选的活血化瘀药,借助其活血和血、化瘀止血而推陈致新之力,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

此外,虫类药多能活血通络、入络散瘀,具有入络搜邪、通行气血的作用,在脾胃病瘀血证的治疗中也可适当选用。如对于瘀血较重,或有癥瘕积聚者,在调和气血、补益脾胃的同时,可加用少量虫类药以通络化瘀,如地龙、全蝎、蜈蚣、水蛭等,能取得更好的活血通络化瘀之效。因虫类药为气血之属,可与血气凝结的顽症、重症同气相求。但应注意部分虫类药有小毒,使用时应严格把握剂量。

在活血化瘀治法的使用中要注意评估瘀血的程度,判断虚与瘀的关系,视其瘀血的轻重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防止误用、滥用、过用活血化瘀药以妨碍脾胃的正常运化,或耗气伤血。此外,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还应注意时时顾护胃气。对于久病体虚、因虚致瘀,或病久入络而见虚实夹杂的脾胃病患者,应视其虚与瘀的程度,决定补与攻的轻重。其病瘀血内结、血行不畅,治疗当以化瘀祛瘀,然久病正气已虚,而活血化瘀毕竟属于攻消之法,其药物性多破泄,若仅用活血祛瘀之品,则更损其正气,故当在祛瘀之中稍佐扶正之品,消补兼施,使瘀消而正气不伤,瘀去而新生。

4.辨部位论治——审因论治

脾胃病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其治疗也应有所区别。如瘀阻胃络而见胃脘痛、胃炎、胃溃疡等,则在常规辨治的前提下,应考虑胃为水谷之海,属多气多血之腑,其病机多伴有湿热气滞的特点,当佐以清热化湿和胃药,取平胃散、连朴饮之类方剂之意,益气和胃、清化湿热。而对于瘀阻胃络日久、肝气犯胃者,则当佐以疏肝理气、顺气降逆之品,采用一贯煎、丹参饮等方加减。此外,瘀热易伤阴,还应注意顾护胃阴,适当加减应用麦门冬汤、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养阴和胃之剂。

瘀在肠腑,可见腹痛、便血等症,且血证多见,而血证又有远血、近血、肠风、脏毒之分,病机多以肠道湿热为主。湿热之邪侵袭肠道,阻碍气机,则气滞不通而腹痛;湿热内蕴,损伤肠络,使瘀热互结而见下痢脓血。故治疗应以清肠化湿、凉血止血为主,同时配伍祛风止血、止血不留瘀之品,以槐角丸、地榆散等加减治之,药选地榆、槐角、侧柏叶、茜草、栀子等与三七联合运用。

而对于瘀热较重,瘀结肠中、热毒内聚之肠痈,则当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佐以活血化瘀,选用大黄牡丹汤、仙方活命饮之类加减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