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刷屏一個多月的《人世間》迎來了大結局。這部開年大劇,將幾個普通家庭的悲與喜放置於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中,展現了中國特色的人間世象,更傳遞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 劇中周秉昆的情義擔當,尤其令人淚目感動。于家人而言,他是真正的孝子。父親長年在外工作,哥哥下鄉,姐姐追求愛情去了貴州。周秉昆扛起了一半家,他為家庭付出的最多。在社會上,他是一位好朋友。在洗澡堂外,看到摔倒的陌生大叔,他二話不說,騎起車就送去了醫院。朋友家庭困難,他伸出援手,把房子免費借給朋友一家人住。于愛人來說,他非常值得信任。鄭娟離異,還帶著一個兒子。他接受了她的孩子,對這個兒子,他視若己出,全心全意撫養。 後來,因失手致駱士賓死亡,周秉昆不幸入獄。此時伸手幫助他的,是同事、街坊鄰居和朋友。他對親人、朋友和愛人曾付出的情義,此時都在默默的回饋著他。這是周秉昆多年來為人和善的結果。 《人世間》原作者梁曉聲說:最寶貴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一定要守望人性中最柔軟的一部分。孝順父母,真誠交友,擁抱愛人,你所付出的那些好,最後終會默默地回饋著你。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東方哲學始終傳遞著 “天道好還”的因果道理,今日文章我們選取了南師的相關講述,希望對你有更深的啟發。 ![]() 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真有責任感。古代的忠,現在的名稱就是一個大的責任感,不過這兩個詞句做一比較,我認為還是中國古代的忠更好,因為責任只是法治的觀念,而法治觀念產生的流弊,就是會在我們的思想上產生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價值又何必盡這個責任?中國古代的文化則不談價值的問題,只有情義的問題。 ——《論語別裁》 “愛人如愛己,有力即相助”,才是慈悲博愛的真正道理。秉此而重立生命的方針,確信生命同體的真理,然後達成我們文化中先聖先賢所教“親親、仁民、愛物”的人品行為標準。 ——《為川北震災獻言》 ![]() 什麼是果報呢?就是中國文化中所講的四個字:“天道好還。”“還”也就是回轉來,你怎麼樣付出去就怎麼樣收回來,不但回來,連本錢加利息一起回來。中國《易經》的道理是“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一條平路走久了一定會有起伏;也沒有永遠向前走而不回轉的,因為地球是圓的。 所以因果的道理是什麼呢?也可以說是這個宇宙、地球的物理法則。人到了太空就知道這個原理,把一隻手錶扔出去,它自然浮一圈又回到原位。人在地球上丟手錶就會落在地上,那是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果報就是迴旋、輪回的道理。因果報應是誰做的主?沒有人做你的主,都是你自己造的,這叫自作自受。 ——《藥師經的濟世觀》 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類警句,我們小時候都念過的,這便是因果觀念。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是這因果觀念,全是由佛教傳來的嗎?不是!中國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是因果觀念的明顯表示。由這種因果觀念的推演,發展出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時代不同,現在這種良好的教育目標幾乎已喪失殆盡,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遲早要出問題的。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蔥賣蒜作小生意,開銀行,辦貿易公司,做大買賣,那都是職業不同,無論你做什麼,人都要學做人。我常常跟一些從政的朋友講,不要說做官難,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上臺做官要做人,下臺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別做絕了,做絕了不會有好下場。中國人的教育,一向是為了達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標準,這個標準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觀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而佛教的許多理念,尤其菩薩道的提倡,無不是從此種因果觀念和孝道思想立論,擴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於淋漓盡致的地步。 佛教講因果涵蓋三生,每一個人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由此形成一條無窮盡的橫線,和中國儒家因果所講的祖先、父母、我、後代兒孫的分隔號,又交叉成一十字架。其實,依據因果輪回,角色變易的道理來看,自己的前生、今生、來生同自己的上一代、這一代、下一代,二條因果線往往是彼此重疊,一而二,二而一的。所以中國民間長久以來,充滿了三生因果,七世夫妻,乃至世世互為兄弟,互為夫妻的傳奇故事,所在都有。所謂一切皆由因果、因緣而來,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隨人自取。“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怨不得人。 如果一個家庭能夠常做好事,後代子孫一定好;如果你使壞,喜歡做缺德事,就算現在聰明能幹、富貴榮華,將來後代子孫必然要糟。這是真的哦!我這輩子幾十年來,因果報應的事情看多了,很多都是現世報。錯事幹下去,沒幾年光景便自食惡果,慘兮兮的,只是平常不好意思說明罷了。所以我們小時候受傳統文化家庭教育有這句話:“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方寸地指的是良心,就是說為人必須心地善良,後代方能得福,你心地好,會給後代子孫好的影響,有好報。 ——《佛教的孝道思想》 歡 / 迎 / 添 / 加 編輯部微信號 · nhjcfw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