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红楼》系列〔012〕期 高曰、高博 2022、03、04 ![]() ![]() 俗眼看,黛玉、宝钗、湘云、袭人、晴雯、香菱、平儿等都是女儿;但“巨眼”看,却都不是女儿。 我们先看看作者是怎么忽悠的: 第二回,冷子兴在介绍宝玉时,冷子兴讲了“宝玉抓周”的故事。 那是宝玉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 接下来冷子兴讲宝玉如何喜欢“女儿”:“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个女儿我便清爽,……” 接着,雨村对冷子兴提起甄家一个学生(甄宝玉)时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 甄家学生的令尊下死笞楚过几次,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 当我们打开《红楼梦》时,满眼都是娇花嫩柳似的“女儿”,的确让人赏心阅目,原始阅读境界,大都如此。 但是当你进入参悟(悟道参玄)阅读境界后,“女儿”们便一个也不见了。 “原始阅读” 境界 → “参悟阅读” 境界,是一个神奇的转换,即: “正面文本”转换为“反面文本”; “幻像”转换为“真相”; “女儿”代码转换为“真人”形像。 当然,这个转换过程,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红学功底和红学功力。 《红楼梦》中的“女儿”,全在第五回的正册、副册、又副册上,共十五位,另加一位平儿,总数:十六位,统称十六钗。 平儿,没有列入副册、又副册中,那是因为作者不愿让平儿进入“薄命司”。 因为平儿隐寓怡亲王允祥。 当你完成了“原始阅读”境界 → “参悟阅读”境界的转换后,“女儿”们便出原型,请看: 秦可卿 → 努尔哈赤 贾元春 → 皇太极 妙 玉 → 顺治 黛 玉 → 康熙 王熙凤 → 雍正 薛宝钗 → 乾隆 贾探春 → 嘉庆 史湘云 → 道光 贾迎春 → 咸丰 李 纨 → 同治 贾惜春 → 光绪 贾巧姐 → 宣统 香 菱 → 胤礽 晴 雯 → 弘晳 袭 人 → 多尔衮 平 儿 → 允祥 他们,全是一家人,——爱新觉罗氏家族。 也许,你以为这是在变戏法,其实这些都是作者的“史公用意”和批者的暗示,主要有: 1、“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 畸笏叟在壬午(1762)年有一批说: 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意思就是要从“女儿”的帷幕中走出来。 2、“离骚之亚” 脂砚斋批语:“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写“女儿”是仿《离骚》手法:美女喻君。 3、原无男女别 立松轩有一条批语: 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原无男女别。 《红楼梦》中的人名,本是一个人物代码,是男是女都无所谓。 4、鹡鸰之悲 当甄家学生大谈“女儿”时,脂砚斋有一条批语揭示说: ……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大调侃寓意处”, 脂砚斋在这里公开表明:所谓的“女儿”是一种调侃。 “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是作者借文献典籍蕴意,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 《诗经·小雅》,原诗如下: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鹡鸰在原,兄弟急难。…… 《常棣(通棠)》一诗,是周公宴请众兄弟之诗,后人遂将“常棣”作为欢宴兄弟,敦笃友爱的代名词。 注意,《红楼梦》中的“姐姐,妹妹”,通过“常棣”之咏还原成了“兄弟”,这才是真像。 鹡鸰,是一种黑白相间的鸟,体长约18厘米。鹡鸰,常用来比喻为兄弟,“鹡鸰之悲”,即兄弟之悲。 “棠棣之危”,——兄弟已陷危难之中,这里,作者把满族当作兄弟一样看待,毕竟满族主政,还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改朝换代”,不是外国势力入侵。 阅读《红楼梦》,这个大节,须把握住。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