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墙

 黄山五星 2022-03-14

“常熟老地标”之十——

                            古城墙

    2009年12月4日,苏州姑苏晚报登出一条消息:“常熟西城脚惊现古城墙”。随即,此事引起常熟有关部门的重视。经文物部门踏勘,确认这段古建筑是明代常熟古城墙的遗址。

    这个“惊现”的最早探索者是《常熟记忆》的作者李迪。当时,这位关注城市变迁的热心人,对护城河内侧最后一段未通车路段——古城区西城脚的密集居民区,一直作为他相机聚焦的常驻区域。在那一年的环城西路改造工程中,李迪深入拆迁中的残砖破壁间,终于在西城脚102号的危楼下,发现了这楼的北山墙就是古城墙的砖壁。这个发现,和2004年市政府在元宝桥堍保留的一小截古城墙遥相呼应,为展示常熟古城风貌的沧桑历程,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证。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为战争防御而使用砖、土、木等建筑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障碍性建筑,常熟的古城墙直到解放后不久,仍保持比较完整的一圈残砖断垣。这个一圈后来就成了常熟老城区的环城路,以及虞山东麓新筑的跨山墙堞。城墙的变迁,是农耕时代都邑变迁中最重要的部份。尤其在常熟,我们可以从它的变迁中,窥见整个常熟城发展的轨迹。

    比如说,县志上记载的常熟最早的建城墙记录:唐武德七年(624年)移治海虞城,“即现虞山下城也”,建起了第一座城墙。这也正是常熟在虞山脚下兴建县治的开始时间。从这更可推论,常熟县城的正式建立时间,和历史上最强大的唐皇朝的建立时间,基本是同一时间的。因为唐武德年正是开国皇帝李渊,坐上皇位后的唐朝第一个年号。在使用这个年号的八年时间中,隋炀帝被杀,唐皇朝确立,平定江南,完成统一。常熟看来就是在唐朝平定江南中,建城治于虞山之下的。但最初的这个城墙,范围小得可怜。它是用土和竹木围成一个栅栏,厚四尺,高一丈,根本“无楼堞版筑之雄”。尤其是这个城墙的周长,只有“二百四十步”,满打满算也就360米,如果这城墙一圈是圆的,那它的直径至多只有120米。想来,这个常熟最早的城墙,只是把它的县衙门包了起来而已。即使是八、九十年后,那个狂草书法家张旭到常熟来做县尉,他居住的醉尉街也还只能算城外。

    常熟城墙的进化其实很缓慢。按县志载,唐朝以后,以竹木栅栏为主建城墙的方法,一直延续到南宋皇朝建立,才开始转变为用夯实的泥土垒筑城墙。直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占领常熟以后,才正式用砖作为建筑材料,建起了常熟有史以来第一座象模象样的砖砌城墙,砖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二尺”,蔚为壮观了。想不到,从唐朝开国年间起,常熟城墙都由竹木、泥垒而建,惨淡经营了七百四十多年,而最终完成砖砌这一重大改革的,却是由来自苏北盐城的一位草莽英雄实现的。

    当然,在常熟城墙史中写下辉煌一页的,首推明朝嘉靖年间王鈇的“一夕金汤”。

张士诚建砖城后不久,明朝统一了中国,战事渐远,使得城墙逐渐圮塌。特别是明朝永乐年间,常熟农村大灾荒,饿极了的老百姓纷纷偷盗城砖,用来换钱买粮食,官府也没法禁止,这就使城墙坍塌得更厉害。到了明嘉靖年间,就是始建砖城后的大约二百年,常熟的城墙已差不多夷为平地了。

    就在这时,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猖獗起来了,他们沿长江而入,把常熟作为掠杀的首要城池之一。在这无险可守的紧要关头,常熟的知县王鈇挺身而出,他除了轻徭赋、铸兵器、练兵勇以外,还积极筹集资金,发动民众,在不到半年时间内,筑造起周长一千六百六十六丈,高二丈四尺的全新城墙,并建起七座城门和城楼,卓有成效地保住了城内的一方平安。所以后人纪念王鈇,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固若金汤的城墙,是“眼见横戈靖海洋,仓皇一夕具金汤”。如今,这“一夕金汤”的牌匾,仍高悬在虞山城墙西门巍峨的城楼上。

    王鈇在两年以后的追杀倭寇战斗中壮烈捐躯。常熟人民为纪念他,不让他的遗体运回家乡,留葬在西门外的虞山脚下,并挽留王鈇的弟弟和儿子落藉常熟,以便岁时一起奉祀。

    和张士诚一样,王鈇也不是常熟人。他是浙江东阳人。那么本地人在建造常熟城墙中,有没有突出贡献的人呢?有,他叫谭晓。

    谭晓是一位富人。但他的富按现在的说法,是靠“生态农业”起家的。当时常熟水乡常有涝灾,农民多抛荒低田,另谋生路,谭晓就大量收购涝地。他把最低洼的田地,干脆再挖深成池塘养鱼;把挖出的土填到较高的田地上,形成旱地培育果树;把中间的田地围圩种植水稻粮食。这样多年苦心经营,地尽其利,家道日富。就在王鈇因赶筑城墙而缺少资金的时候,谭晓以大义为重,舍家为公,独自认捐了“四万余金”的建城资金。这“四万余金”究竟价值多少,没有确切概念,但时人因此称他“谭半城”,就足以看出,他的捐款在当时建城资金中的份量。

    这座明朝嘉靖年间建造的常熟城墙,以后虽屡有修葺,但基本的形制一直保留到民国年间,其城墙的墙基也就是现在老城区的环城路。整个城墙设七个城门,城门上设城楼,并有瓮城——城门外另建的半圈形护门小城——围护。如从西门开始罗列,城门依次为:阜成门(西门),翼京门(南门),迎春门(小东门),宾汤门(大东门),望洋门(水北门),镇海门(北门),虞山门(山顶)。除镇海门和虞山门没有水城门外,其他五个门旁边还有水城门。

    与别处的城墙不同,常熟的古城墙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特点,是它有内外两条护城河,增加了城墙防护的安全性,同时城头上的风景也更显水城特色。设想漫步在一百年前,常熟山下的城墙甬道上,城外是风帆点点,城内是波光粼粼,小桥流水在粉墙黛瓦间隐现,该是多么引人流连。另一特点就是它的西北一段是跨山而建,气势恢宏。那城墙就如一条巨形游龙,依着山势腾挪盘越,直达顶峰。无怪民国期间,曾有上海的月明影片公司把山顶虞山门一带的城墙,作为万里长城的模拟场地,拍出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逼真背景,常熟“小长城”的美誉,在江南一带就更为流传。这两个城墙特点,一个是尽展江南水乡的温情柔景,一个是突现漠北大关的沉雄冷峻。一南一北,一柔一刚,细细品味,怎不叫人拍案叫绝!

    然而,还有一个城墙附属设施,那可是全中国城墙史上绝无仅有的,而且还有一个神秘的谜题再也无解。地点就在城墙横跨虞山的最高处——虞山门的旁边。

    那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虞山门的城楼早已塌陷,仅留下瓮城——也叫月城的半圈残垣。过辛峰亭的行人如从这儿往维摩寺方向去,得从城墙倒塌下的夯土碎砖铺就的一个斜坡,从城头顶上翻过去。就在这条斜坡路的右边,紧贴着城墙,有一个小山墩。由于城墙已拆矮了一部份,那小山墩反显出高出一截。粗看这个小山墩很普通,顶上乱堆着一大堆象书桌大小的石块。但顽皮的小孩在上面玩耍时,发现了石堆下有一个地道式的立体洞穴。

    这个洞穴都是由矩形的大石块码成,分上下两个横洞和前后两个竖井,四角贯通,在山墩内形成了一个竖起的回字,直指城墙。上面的横洞截面成长方形,仅可一人挤进去;下面的横洞却砌成三角形,可容两人打着火把进入。横洞进到底就是一个方形的竖井,三米见方,把上下两个相隔五、六米的横洞都接通。按照从横洞进入的距离推算,这个到底的方形竖井恰巧在城墙的墙肚里。

    据老辈人说,这个洞叫藏军洞,是在城楼旁隐藏士兵或存放军用物资的设施。从有关资料看,像南京古城墙——中华门的瓮城中,设置的藏军洞高达二十七个之多。但象这虞山门瓮城旁凭借山体巧妙而筑的藏军洞,却是从来没有的。这个洞也许还有别的暗室?也许还有隧道通向别处?

    民国期间常熟著名诗人杨无恙倒是提到了这个洞穴。他在《自桃源涧上联珠洞》一首诗中说:“虞山诡秘多洞天,老石小石驱云烟。藏军洞寒龙穴闭,幽奇只剩联珠泉。”——藏军洞中还有龙穴?值得探究。说不定,虞山山体内神秘的探险之旅,起点就在这藏军洞穴暗黑处,某一块石壁的后面!

    但这个悬念再无探索的可能了。因为,在本世纪初重建新的跨山城墙时,这个小山墩已被彻底铲平了。常熟的古城墙,也就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