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出土,揭开姬昌母亲身份谜团,难怪周人短短百年就能灭商

 百家杂评 2022-03-15

大约商朝武乙时期,古公亶父(周太王,下图)为“豳部落”首领,由于西北戎狄经常入侵豳地,于是古公亶父就逃难到了岐山下的周原,即从今天的陕西彬州市和旬邑县一带逃到宝鸡扶风,“豳部落”就变成了“周部落”,并在此建立城池、发展农业生产等,史称“古公迁岐”。

自古公亶父起,只用了很短时间,在季历执政时周人就从一个逃难部落,迅速成长西部第一强国,姬昌执政时进一步壮大,然后在姬发时迅速灭掉“大邑商”。从逃亡他乡到迅速崛起、再到灭商,整个过程不到百年,周人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奇迹。

根据史书记载,此时古公亶父就已策划灭商大业:在发展生产、施行仁政、团结周边部落之余,周部落最大的一个“剪商”战略是泰伯奔吴,布局东南地区,择机从背后进攻殷商。季历、姬昌、姬发按照古公亶父的战略思路,以仁为核心谋发展,最终周武王姬发成为正义的化身,替天行道吊民伐罪,率领诸侯一战灭商。

但问题在于:古公亶父逃亡他乡周原时,实力还很弱小,为何就立下灭商之志与灭商策略?从古公亶父到姬昌只有数十年,姬昌就被商王封为西伯,乃至后来姬昌自封为王,在3000年前蛮荒时代,单靠自身发展与“仁义”是不是能让一个逃难部落迅速成长为西边第一诸侯?其实,史书记载的一些内容,不太符合正常逻辑,甲骨文给出了一些接近真相的解读。

古公亶父娶妻太姜,周国崛起的重要一步

《诗经·大雅》中记载,古公亶父迁至岐山后,娶了姜姓之女——太姜为妻。

太姜到底是什么人呢?《史记》等正史上仅记载她是泰伯、仲雍、季历之母,《列女传》记载她“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说她拥有女德,没有做过一件过失之事,古公亶父做什么事,都会与她商量。

总之,关于太姜的身份,史书上一片空白,但甲骨文出土之后,根据其中的“羌”、“姜”字,基本可以判断太姜来历不凡,古公亶父娶妻太姜是一次成功的联姻。

甲骨文中的“羌”(见下图),是头戴羊角头饰的人,起初羌字上加了捆绑用的绳索,反映出当时商羌作战,俘虏了大量羌人,后期羌字上没了绳索。

甲骨文中的“姜”,是头戴羊角的女人,即上羊下女结构,学者赵诚认为“像女子头上有羊角之形,指从羌族俘虏来的女俘”。

根据“羌”和“姜”的字形分析,如今已经基本确定:“羌”和“姜”本义都是羌人,只是性别不同罢了,“羌”是男羌人,“姜”则是女羌人,后来作为民族称“羌”,作为姓氏称“姜”。由此可见,太姜、包括后来的姜子牙都是羌人。

尤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有关“羌”和“羌方”的活动,羌人疆域广大,大致占据了如今甘肃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如今,山西的吕梁山等地名,还保留着羌人吕国的历史印记。

也就是说,当时羌人势力极其庞大,甚至逼近了商朝核心统治区域河南,商羌多年战斗之后,部分羌人臣服商朝比如商朝吕国,部分羌人还远在边疆,但不管羌人如何分裂,他们在当时都还是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古公亶父娶妻太姜,与其中一支羌人联姻,从“太姜”的名字来看,这支羌人在整个羌人部落中可能实力强大、地位崇高,这对弱小的周人来说无疑非常重要,在羌人势力扶持之下,周部落摆脱生存危机,有了迅速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至于前因后果,大约是由于狄戎入侵,古公亶父逃亡岐山周原,在当时属于一支小势力,但由于周国处于抵抗狄戎的前线,一些羌人部落需要扶持周部落,于是双方才会联姻。

季历娶妻太任,周国蜕变的关键一步

古公亶父娶妻太姜,只是让他登上了区域政治舞台,但古公亶父第三子季历娶妻太任,却让周部落拥有了中央政治资源。

所谓太任,不少史书记载她是挚国之女,祖己的后代,而祖己是黄帝十二世孙奚仲后代。但甲骨文显示,祖己是商王武丁的嫡长子。

甲骨文卜辞记载:“癸酉卜,行贞:王宾父丁岁三牛□兄己一牛、兄庚一牛、亡尤?”这是祖甲祭祀父兄的卜辞,他父亲是武丁,两个兄长是己与庚。

周祭谱是商王周期性祭祀先王的制度,近代文人根据甲骨文卜辞总结出来的,其中一段排序是武丁、祖己、祖庚、祖甲。根据史书记载,武丁之后是祖庚继位,但周祭谱上显示还有祖己,说明祖己可能早于武丁去世,但由于他曾是太子,所以也将他追封为商王,并列入祭祀行列。

因此,季历娶妻太任,实际表明周部落成功实现与殷商王族联姻。至于殷商为何会与周部落联姻,应该与商朝的西部战略有关,随着商朝实力的衰退,需要扶持一个西部地方势力,帮助其稳定西部局势或作为其代言人,古公亶父长袖善舞,又处于抗击商朝死敌狄戎的前线,或许商朝因此才与周部落联姻。

由于季历妻子是太任,姬昌是商朝王室的外甥,这两人拥有周部落兴起的丰富的政治资源,所以古公亶父在姬昌(周文王)刚出生时就认为他能兴盛周人。说到底,不是古公亶父懂得算命,也不是他真有多么长远的眼光,原因在于姬昌是商朝王室外甥,身份非同一般,注定了他会得到商朝的支持,进而兴盛周人。了解了季历、姬昌背后的政治资源,就明白古公亶父为何不传位泰伯、仲雍了,甚至所谓泰伯奔吴实际可能是一场政治逃难。

在羌人、商朝的支持下,周部落迅速壮大,从被狄戎打的逃离家乡,到季历时却反而“讨伐西落鬼戎,俘虏了十二个翟王”,进而商王文丁封他为“牧师”,即商朝西部诸侯之长——西伯。姬昌时期,周部落进一步壮大,《史记》中夸张地说此时的周人“天下三分得其二”。显然,从流亡他乡到成为区域一霸,周部落成功的联姻策略应该首当其功。

尤其是与商朝王族的联姻,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周部落的政治地位,让其具有区域威慑力,更可能给周人带去很多实质性的支持。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中原工匠技术等,“太任”出嫁周部落时,焉能不会带去大量中原先进技术?如果不是羌人、商朝大力支持,一个落难的小部落,为何短短几十年就违反常理的壮大,到周武王时就发展出拥有数万穿戴盔甲的士兵?

姬昌娶妻太姒,与姬发娶妻邑姜

周人第三次联姻是姬昌娶了有莘国的太姒,据说是夏朝大禹的后代,商汤、纣王都与有莘国有关联姻。

周人第四次联姻是姬发娶了姜子牙女儿邑姜,这一次联姻非常重要。

关于姜子牙的身世,史书上记载极为传奇,但如果姜子牙只是一介贫民,背后没有庞大势力,在那个“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周文王为何重用他,周武王为何娶邑姜?实际上,姜子牙本是臣服于商朝的羌人吕国王族,还曾在殷商做过官,后来投奔周国,想必与之前周羌联姻关系有着密切关系,背后折射的是吕国等更多的羌人势力倒向周国,所以周武王才会娶邑姜以加强联系。

总而言之,周人从一个逃难部落,在短短数十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天下最大最强的诸侯,乃至推翻了商朝,固然少不了古公亶父、季历、姬昌、姬发四人的励精图治,但与羌人、商朝的联姻更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尤其如果没有与商王朝联姻的话,周人或许可以称霸西部,却很难登上全国性的政治舞台。

其实,古今朝代更迭时,首先后来者起初一般都是依附前朝,吮吸前朝养分发展起来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大多都是如此,周朝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儒家思想的需要,将周朝灭商包装成“仁者无敌”、施行仁义取得天下的典范,导致后人忽略了周人崛起过程中的联姻操作,或者说低估了联姻对周人崛起的作用。

参考资料:甲骨文编、《史记》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