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 读好书 人生在于 阅世界的美 品生活的味 ![]() ![]() 01 ![]() ![]() ![]()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只做得一半。”可见,略读课文并不是精读课文的附属,而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总把握不好略读课文的方法,有时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读课;有时把略读课文泛读化,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蜓点水,学生对阅读内容不求甚解,出现“教而未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有时干脆变成自读课文,任由学生自己阅读。 此次学习,有幸听到了虞大明老师执教的《桂花雨》,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一、妙用导读抓重点 读《桂花雨》一文,要通过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虞老师在揭题之后,引导孩子关注“导读提示”,把握住三个学习任务,并让孩子结合预习,进行交流讨论。 虞大明:孩子们,在人教版教材当中《桂花雨》是一篇什么课文? 学生:略读课文。 虞大明:没错。学习略读课文我们首先得关注导读提示。《桂雨花》这篇课文的导读提示,给我们提示了三个任务,我们一起来标注一下,第一个任务是—— 学生: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虞大明:第二个任务是—— 学生: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虞大明:第三个任务是—— 学生: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虞大明:学习略读课文,只要把导读当中的三个学习任务解决了就可以了。 略读课文,略的是“教”,不略的是“学”。虞老师的三言两语,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导读提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重点内容,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给予了提纲挈领性的导向。这样的处理,确定了最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目标定位正确。 二、巧借点拨破难点 “怎么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虞老师可谓独具匠心。 虞大明:我们再看第三个问题:这里的桂香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请说。 学生:这句话并不是指这里的桂花的香气,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而只是打了个比方,表示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思念。 虞大明:他说这只是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思念。这是他的理解。你的理解是? 学生: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分辨桂花,而是用情感体味它们。 虞大明:你太厉害了,母亲不是用嗅觉分辨,而是在用心灵、用情感体味,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还有呢? 学生:母亲这句朴素的话语跟“月是故乡明”是一样的道理。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充盈生活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虞大明:孩子,你可以坐到台下去当老师了。这段文字怎么来的? 学生:我是上网查资料查到的。 虞大明:我知道咱们班有一个非常好的预习习惯,预习的时候都喜欢上网去查资料。大明老师有个建议,对于在网络上查到的资料,如果能够再去思考一下,体味一番,从而变成自己的,那就更棒了。 这是老师第一次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句子。听着孩子结结巴巴地念完,虞老师幽默地说:“你可以坐到台下去当老师了”。听课者不禁发笑而后直摇头:“确实是标准答案,但这真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吗?当孩子走出这个课堂,还会记得吗?”捧着资料照念,在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走完教学流程,对这样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又气急败坏批评学生不思考。而虞老师首先肯定了学生查资料的预习方法,进而以提建议的方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化解了学生的尴尬,润物于无声。 紧接着,虞老师好像放过了这个难点,转而带领学生品味起了“摇花之乐” “花香之乐”。老师先让学生画出相应的句子,再通过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抓关键字词“浸”“全年”,结合朗读指导,整体略读,局部细品,去感受“摇花之乐”“花香之乐”及作者隐藏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此时,虞老师再提出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听课者恍然大悟,“哦,原来放在这里”,真是水到渠成。在“满陇桂雨”图片与“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中,在琦君漂泊一生的相关资料中,在带有浓郁思乡情调的《思乡曲》中,在老师的深情叙说中,学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到原来“花香之乐”“摇花之乐”“分享之乐”其实就是“思乡之情”,更是“乡愁”,这是认识的一个升华,这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并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达到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桂花香沁人心脾,略读课别样精彩! 读书使人进步 DUSHU SHIREN JINBU ![]() 02 ![]() ![]() ![]()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应该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科属性,更加有效的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及至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虞大明的《麦哨》一课,笔者仿佛找到了些许答案,有了一些浅显认识。 一、借学生一双体验、赏析语言的眼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虞大明老师在指导学生品读琦君回忆自己乡村采集“茅茅针”片段教学时,指导学生首先通过思考梳理出作者写“采集茅茅针”抓住的相关动作,然后精心设计让学生结合着老师感情的朗读以及个人对于语言的理解,充分展开想象并通过表演体验、欣赏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快乐的表演体验中学生对于“剥开”“抽出”“嚼嚼”“吮吮”等动词描写感受深刻,尤其是对于“甘甜清凉”和“从舌尖直沁肺腑”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入。 二、借学生一双构思、审视语言的眼 除了对于作者语言细节处的体会感受,虞老师设计的巧妙、效果突出,那么虞老师对于整体作者构思、表达语言的指导也是匠心独运、颇具艺术的。《麦哨》一课虞老师不仅敏于抓住、更善于指导作者琦君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亮点,也就是学生最有价格的语言训练点――抓住最能体现特点的素材来写。学习之初,虞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写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写得比较清楚的两个活动――采集茅茅针、吹麦哨来进行品读。接着让学生对比采集茅茅针和吹麦哨两项活动与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等的不同,从而让学生明白琦君抓住了乡村特点来写的手法。但虞老师并不止于此,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对乡村生活特点描写的背后,是一位远离家乡、客居异乡老人的浓浓乡愁。启示我们写文应该由应该之作至有意而为,从平淡无华中见立意深远,使我们听课之人对于如何更加深入地进行文本的细读,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三、借学生一双乐学、善学语言的眼 当前语文教学有专家称“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逐渐对语文乃至学习的厌烦和反感。如何让学生想上你的课、想上语文的课,虞老师的课堂技艺让人叫绝。首先表现出的是课堂语言的风趣幽默,其次是精巧设计的自评五角星、“两个棒棒糖”活动,更重要的是老师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品读出语言的秘妙之处,让语言的魅力与学习的快乐有机结合。如在引导学生品读“吹麦哨”的教学环节,虞老师问学生想吹吗?并且告诉学生只要是把“呜卟,呜卟,呜……”读好就可以。当学生自信满满地练习完成,老师并未急于让学生展示,而是在充分预设学生朗读情况的基础上,与学生打赌,引导学生正确读好麦哨的声音,并用鞠躬做赌注,建立起了平等自由民主的和谐课堂师生画面。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一时课堂上麦哨声起伏,快乐氛围环绕。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不仅体验到吹麦哨的自己的快乐,也加深了对作者描写麦哨心情的体验。 统观虞大明老师的《麦哨》教学,真正让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努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而有效的语文学习。真正将乐学与善教有机结合,努力让学生体验浓郁而浓厚的语言熏陶。 读书使人进步 DUSHU SHIREN JINBU ![]()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