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片塑料袋,脚蹬一双麻布鞋,步行十数公里去赶集,一个个亲手编制的藤条筐,20块钱都没人买,难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种传统的物件吗? 这是一个北方初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就下起了小雨,一条山野小路上寒风凛冽,一个满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上披着一片塑料纸,正顶着细雨、挑着一担箩筐朝城里的方向走去,而老爷子瘦弱的身材走在泥泞的土路上,有好几次都险些滑倒,但他好像丝毫不在意似的,只是握住扁担的手,拳的更紧了,此刻的他,心里只想着走快一点、再走快一点,因为有一次他去晚了,等好不容易赶到城里的时候,周围全部都是大大小小摊贩的叫卖声,而像他这种传统手艺做出来的东西,更是没有几个人买的…… 据了解,70多岁的张老爷子,是一个传统的手艺人,一生编筐无数,小时候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引导下,学会了祖传编制箩筐的手艺,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光景,面对镜头老爷子介绍道:记得80年代初期,做箩筐用的材料“藤条”长的满山遍野都是,只要人勤快一点,一天就能采集好多,可如今,这种藤条只有深山老林里面才会有,而且数量已经不多了………老爷子说完之后,又默默地拿起了刀片,把采集来的藤条削成一样的长度,紧接着又用砂纸抛光处理表面的毛刺,等到一根根藤条被打磨的光滑圆润之后,趁着藤条的松软老爷子赶紧编织起来,然而,已经上了年纪的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灵活劲,手脚也变得迟缓起来……就这样,一个箩筐从藤条做成成品,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的功夫,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唯一让老爷子心痛的是,现如今这些用心编织出来的箩筐,拿到城里很少受到别人的待见,甚至都没有几个年轻人喜欢用了…… 在这里我想说:处在山中的老翁可能很难想象如今的二十块钱,已经不是30多年前的二十块钱了,而眼前的老人,只想用自己的辛苦所得,来为家里换取一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已,但事与愿违,耗时耗力辛苦编织出来的箩筐,一个20块钱都没有人买……更让老人心痛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喜欢这种有藤条编织出来的箩筐,也很少有人提着它去菜市场了。可能再过几年等自己老的走不动了,他这种传承已久的手艺活,就真的失传了…… 初入红尘,不知人间疾苦, 蓦然回首,已是苦衷之人, 这杯中酒三分,这酒中悲七分, 关关难过关关过,夜夜难熬夜夜熬, 愿这世间爱恨情仇尽溶于酒, 且将这风尘做酒一饮消愁……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传递正能量,从这里开始,可以的话,点赞、转发一下,拜谢各位了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