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你也许听过,如果没听过可以看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在20分左右的地方。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就是早年前人们进入太空,需要记录,没有现在的电子设备,只能用笔,而普通的钢笔和圆珠笔因为在太空失重的环境无法使用,于是就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发明了一种在太空使用的笔,为此付出了上百万美元,有一个小学生却提出,“为什么不用铅笔呢?”。 这个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突破思维的局限,一次突破节省了上百万美元。 但这个故事的后续是什么样子呢? 在《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中,教授被问的哑口无言,现实是什么样子呢? 现实是这个方案早就有人提出过,并发现使用铅笔,产生的碎屑会对宇航员和高精度的仪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发明太空笔之前就排除掉了。 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在自动生产线上,对产品进行包装,总是会有一些是空包装里面没有产品的,公司为此花费了上百万找各路专家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一个职工却提出,“为什么不使用电风扇呢?”因为电风扇如果风力够大,足够将空包装的包装盒给吹飞,这样一来不就将问题解决了。 这个故事的后续我没有找到,但有一点我是可以确认的,花费上百万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无是处,是可以被复用到其他地方,而装电风扇的想法却不一定能够复用。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想到的是原来看这些故事觉得,提出这些创意的人很厉害,那些所谓的专家没什么用,现在看来是自己无知了,这些方案很可能是专家舍弃的方案,之所以舍弃是因为某种外行不知道的原因,而外行提出的方案,作为外行的我们来说更符合我们的认知,也更容易让我们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