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养生文章是否可信?问这3个“为什么”

 白立平 2022-03-15

-1-

手机朋友圈里,健康养生文章占了很一大部分。我们该如何辨别这些观点是真是假?是好是坏?是否可信?

随便从网上摘取了几篇有关膝关节病变的文章,为了方便描述,给它们编个号。

《膝关节的肌肉训炼方法》

《膝关节的运动康复训练》

《膝关节疼的受不了,一勺陈醋就能搞定,不信你试试》

《红豆加一宝,短短3天,膝关节不疼不痒,滑膜炎也“落荒而逃”》

如今是网络快餐文化。写文章,为了让读者轻松阅读,作者会把表达的观点直接反映在题目上,且一篇文章大多只有一个主题,传达一个观点。

健康养生是热门话题,尤其在中老年人群更是如此。对于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养生文章,我们该如何去判别它是否可信?

它们到底是一家之言?个人经验?还是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哪些是专业医务人员精心做的科普?哪些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我们该如何辨别?

很简单,就看文章的相关证据。支持观点的证据越多,可信度就越大。

为什么?

因为,当一个人希望你接受他的观点时,他一定会给出足够的证据,然后进行充分论证,来说明自己是对的,告诉你为什么应该接受他的观点。而且他也一定会非常主动地和读者分享他的证据。

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一篇养生文章的可信度?

我们要习惯问下面3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2.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3.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2-

我们拿前面所列的文章举例。

只看题目,对于膝关节病变,①②文章表达的观点是,这个病需要运动锻炼;③④文章则直接告诉我们吃点什么,用点什么就能治好。

看待健康话题,如果我们正忍受着相关病痛的困扰,会本能地相信那些既简单又有效,能做出信誓旦旦承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对疾病痊愈的期望。

如果从我们的内心情感出发,会更倾向于读③④两篇文章。

暂且抛开偏见,首先让我们问第一个“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相信它?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文章里,这需要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基本常识。

膝关节疾病大多是由于关节磨损老化,周围韧带病变等原因造成的,治疗它,一定是需要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

用一勺陈醋,红豆加一宝就能治好,听起来很诱人,但这两样东西是不可能到达病变位置的,怎么起作用呢?这听起来就有点玄。

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底层逻辑,①②两篇文章,就认为它们基本是可信的,可以读一读。③④两篇文章就可以直接pass掉,不用看了。

假如我们没有这个基本常识,也没关系。暂且认定它们有可能是正确的,那我们来问第二个“为什么”。

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先看①②两篇文章,作者对膝关节炎为什么需要肌肉锻炼做了一个详细阐述,我对文章做了截图:

再看③④两篇文章。

文章③,作者只把膝关节炎做了一个比喻和症状描述,并没有写出膝关节炎和陈醋有什么关系?陈醋对膝关节起什么作用。

文章④也是一样的陈述,只写了一句“中医认为,入秋后红豆加一宝,短短3天,膝关节不疼不痒,滑膜炎也落荒而逃!”仅仅重复了一遍结论而已。

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根本就没有拿出证据来论证它的观点。

这个时候,③④两篇文章已经完败!第二关,您就可以直接下判断了。

还有第3个“为什么”:

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到这里,我们只好针对①②两篇文章进行提问了,因为③④根本就没有证据,无所谓可信度了。

截取了①文章的截屏。②文章的截图同上。

从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专业的康复医生写的,文章的后面也明确说明了引用的图片来自哪里。

②文章描述的是,“根据WHO提出的......”后面也做了详细阐释。WHO,世界卫生组织,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可信的。

当然,对证据的可信度问题,我们还可以再往下追问,但普通读者做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做判断了。

上面的文章作者说得好,也说明了“证据”的重要性:“即讲怎么做,又讲为什么这样做......只有把前因后果讲明白,告诉病人这么做的必要性之后,他才更容易坚持做下去。”

所以,文章中讲“为什么”很重要。真正的医学科普是不会忽略这部分内容的。

-3-

面对一个健康观点,除了学会问上面3个“为什么”之外,我们还可以再看三个方面,也很容易辨别:

表达的形式

可信度高的观点,作者的表达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医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标题也不怎么吸引人。

反之,给人一种百分百断言的观点,不论是冠以“专家说”还是“世界权威组织认定”,标题很唬人的,我们一定要在心中打个问号。

证据是否充分

可信的观点通常都要辅以详细的证据,作者会在这方面着重笔墨,以便让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

可信度差的文章往往直接告诉你结论,或者笼统概括,或者将证据一带而过。

只给你一个类似于“中医讲……”,“传统医学认为……”,或者以个例讲故事的形式调动我们期盼健康的情感,以偏概全。

文章的出处

一般来讲,刊登在医学专业媒体或知名医院网站上的科普文章,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随便冠以“健康XX”、“养生XX”名号的非专业媒体,常常会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写出没有根据的养生文。

看待一件事物是否可信,一定不要只看当事者怎么说,我们的大脑要有“批判性思维”,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于不太年轻的我们来说,这样做确实有些累。专业人士写的文章,读起来也有些吃力。

但大家一定要清楚:

这种吃力,是我们的大脑在走上坡路,正在接受挑战和锻炼,是在为我们的智商充值。

反之,如果读太多的伪养生鸡汤文,不思考就全盘吸收,满足了我们对健康长寿的幻想,大脑也很舒服。

但是一一

时间久了,智商会欠费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