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李克绍、刘渡舟、胡希恕的吴茱萸汤医案

 中医李超 2022-03-15

甘草中医

吴茱萸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含吴茱萸(洗)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摘录吴茱萸汤条文于下: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

本方以吴茱萸命名,且用量不,自然是此方的君药了,《神农本草经》谓吴茱萸“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由此可知吴茱萸功善散寒之痛,降逆止呕;生姜为呕家圣药,重要六两,能温中止呕;人参与大枣甘温健脾,起到甘缓的作用。

从条文可知,临床使用吴茱萸汤时,以呕吐、纳差、手足冷、头痛、烦躁为主症,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头痛、高血压病等疾病。摘录国医大师刘渡舟、胡希恕、李克绍等人医案于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克绍医案

一男性,壮年,每日只能勉强进食一二两,不食亦不饥,在牟平县龙泉公社医院住院近1个月,多方治疗,与健脾、消导等药,俱不见效。适值余暑假回家,因求我诊视。患者不嗳气,不呕吐,形体不消瘦,言语行动,亦如常人。自诉稍觉满闷,按其脉象,稍觉弦迟,舌质正常,舌苔薄白,但显得非常黏腻,因考虑:弦主饮,迟主寒,舌苔黏腻,当是胃寒挟浊。因与吴茱萸汤加神曲试治,吴茱萸15克,次日,患者来述,服后食欲大振。令其再服1剂,以巩固疗效。事后考虑,患者稍觉满闷,实即《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中吴茱萸汤证“呕而胸满”之轻者。

刘渡舟医案

阎某某,男,37岁,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1年有余,某医院外科建议手术治疗,其病发作,常于每夜12时左右,见左下腹胀痛,呕吐反酸,周身寒战,头目眩晕,察脉弦缓,舌质淡嫩,苔白而润。此证从舌脉看,反映了肝胃寒邪上逆之象。子夜而阴盛,故病发胀痛呕吐,而阴来搏阳,故见寒战,为疏吴茱萸汤,吴茱萸12克,生姜12克,党参9克,大枣12克,服2剂,诸症皆减,唯大便发干,原方加当归9克,共服12剂,得病愈。

胡希恕医案

患者,男,58岁,鞋匠,1993年春初诊。平时体健,近1个月经常头痛,不自主地频吐口水,有时心里很烦,服感冒药、去痛片无效,饮食二便正常,脉沉苔白,血压正常,予吴茱萸汤。方用:吴茱萸10g,红人参10g(打碎),生姜18g,大枣8枚(劈)。3剂,水煎服。药后病除,下午到医院当面致谢,惊叹如此小方,效果神奇,并表演了一段豫剧。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吴茱萸有消毒,重用一升的话剂量很大,原文中要求水洗七遍才能去其毒性。李可老先生称临床吴茱萸10g以下效果不佳,15g左右才能显效,30g左右效果明显,但使用前需将吴茱萸先煎沸2-3分钟后,换水重煎才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