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没用,阅读一千万字后,一个震惊的发现!

 我想不出昵称 2022-03-15
Image

— 01 —

读书焦虑,朱大夫抑郁了

自从告别抖音后,​开始在微信读书上学习。对,然后就上瘾了。大家一小时能读多少字?可能都没算过,哈哈,我也没算过,但软件记录的读书速度是:每小时2.39万字。我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书AI朗读(2.5倍速)。无意间发现每天散碎时间(跑步,公共交通,吃饭,门诊空闲)全部听书竟然可以有四个多小时,一天就是十万字。
Image

以这个速度,学习势如破竹,就说,前几天坐火车,路途无聊,听了一本书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七万五千字,车程三个小时,下车时夕阳撒满月台,熙熙攘攘人群中深呼吸,目望远山,读完最后一个文句我摘下耳机,如一个少侠酣畅激战取胜后的收刀入鞘。

Image  路人眼里我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Image

看每个月的读书时间,到现在我这五个月的阅读量是:一千一百八十万字。曾经有人考据说古人的学富五车,是八百万字,那我咋说也读了七车半了,确实有了不少长进。

但最近这一周来我却陷入了焦虑,看书就烦躁,听书就闹心。咋也缓不过来,但惯性还在逼迫自己每天十万字,终于崩溃,大喊一声:读书冇用!躺平了一整天。

Image

— 02 —

挖病根儿,问题出在哪?

在奥森跑完半马,拉伸完毕,坐长椅上回想,当初用半年时间抄了三遍伤寒论,然后把几本名家注解做了两百页的笔记,内心是极度充实的,但按效率来说,太低了。为什么,效率提高了反而不踏实?

想想去年,三个月时间,把濒湖脉学的二十八部脉,全部讲完,拍了视频写文章,效率也很没法和现在比。但带来的确是诊疗思维质的飞跃,治疗效果反馈都很不错。因此学习脉案的兴趣浓烈无比,绝不是这种烦躁和空虚。

对照这几次学习的经历,给自己进行了思维上的辨证论治,最终得出了一个病机:没有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知一体,不可分离,学了没有去用,那就是没学,所以会读的越多越焦虑,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得到报偿,于是罢工了。

Image

前两次成功的学习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就是大量的练习,而且是哪里不行练哪里,也就是所谓的刻意练习,一直被认为只会针灸,那好我就死磕伤寒论,有机会就出手,没机会就跟诊,把辩证思维落到实处。被认为不会把脉,于是死磕脉法,边讲边学边练,扣出每一个脉象的脉理和病机,嚼碎消化,再以自己方式用出来。

然而这几个月的疯狂阅读,书中提到却总是知而不行,道理再好,没去刻意练习,没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 03 —

开出药方,妙手回春

在给自己开药方的时候,我回忆了自己减肥一年的经历,发现一个惊人的道理,那一年我的运动,轻断食,规律起居,针药结合 ,都针对一个目的地:减肥。于是终于改变了自己。比如:运动一定要达到减肥心率至少半小时起,不然,都是无用功,只能感动自己。就像读了一千万字,没有改变,还是会崩盘。

Image

阅读量从来不是衡量改变自己的工具,这里有一个公式是​周岭老师说的,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就像减肥每天早晨起来称体重,做打卡一样,要死死盯住“改变”这个根本目标,很多烦躁就会瞬间消失。也就是学以致用,就像医科大里大家读书为毕业证奖学金。而我就想早点看病救人,于是一下子拉开了最初的差距。

读书时,我很多时候不太在乎分数,不挂科就好。读书也应该是不必在意自己读后记住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起来了也没关系。

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自己,并让自己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只要这门课在临床上让我有了进步,就算没白学。以后临证遇到问题回头再翻教材也不晚,就像我现在把五版教材拆了当盲盒讲,也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方子 —

把这些天读过的书,提炼出一个可以影响自己的点,拉出清单。以后没一本书之后,都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梳理文章重点、归纳总结、输出一篇书评

最重要的一点是至少列一条行动清单,并且马上就要去做,执行“72小时定律”,也就是三天之内必须要去执行,否则过了72小时后你就再也不会做这件事了。
Image

最后一句话: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读书冇用,行知合一,思考实践改变才有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