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篇写作例析(二)

 方格小轩 2022-03-16


为有源头活水来

——江海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札记


写作指导】:

用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题目,另加一个副标题,用札记的形式,把一场培训活动有血有肉记录下来,让人领会了陈老师上课的特点和赵教授讲座的精神。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上课、讲座和思考。作者把陈老师的课以“情境和问题串”的结构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让人茅塞顿开。文章高度提炼了讲座的内容,把教材归纳为“一种结构”、“两个目的”、“三个要求”、“四个过程”、和“五个建议”。

文章的深度在于作者的思考:把对课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融为一体,用问题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等“三化”思想来指导课堂,从而说明要达到“三化”,必须不断地获取“源头活水”。

20XX年3月30日,江海市第五小学学演播大厅座无虚席,前来培训的老师共挤一厅,观摩了陈婧婧老师匠心独运的数学示范课,聆听了赵树平教授不同凡响的教材讲座,着实让人经历了一番别开生面的“充电”体验。

图1  (图略)培训现场一角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典型的五要素开关的导语,用平叙的表达方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情感五要素。时间是20XX年3月30日;地点是江市第中学千人演播大厅;人物有三种:前来听课(培训)的老师、上课的老师(陈婧婧老师)和教材讲座的老师(赵树教授);事件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前来培训的老师观摩听课,另一方面是数学示范课和教材讲座;情感是经历了一番别开生面的“充电”体验。这种表达,把地点“江市第中学千人演播大厅”搬到前面,用“座无虚席”和“共挤一厅”来形容人多,称赞示范课是匠心独运,教材讲座是不同凡响,把听课学习说成是别开生面的“充电”体验,这种表达非常另类,也比较难以把握。

一、上课: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自海州市十小的特级教师陈婧婧老师,上、下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教室有多长》和《卫星运行时间》两节数学课。其中,《教室有多长》是一节“情境+问题串”的典范课例。

写作指导】:此段是第一个小标题的导语。每个章节开头都有一个总启式导语段,以体现其总分结构的严谨和完整。本段先从总体上概说了两节课,再从细处指出课的特点:《教室有多长》是一节“情境+问题串”的典范课例。

1、聊天情境与问题情境

《教室有多长》这节课的情境是什么?乍一看,陈老师在新课进行时好像没有创设情境,或者说没有那么明显,似乎一上课就进入新课。但仔细一琢磨就不难发现,陈老师一方面有效地利用教学素材(多种测量方法)引发了问题情境;另一方面,为了调节课堂气氛,陈老师课前与学生进行了几分钟的聊天,这看似随意的闲聊实则是情感激发,是地地道道的情境创设,因为学生成功地获取了精神激励。一个隐形情境(问题冲突),一个越位情境(课前聊天),虚虚实实,若隐若现,相映成辉。陈老师创设的情境活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呢。如此高深莫测的教学“意境”,堪称绝地情境!

图2  (图略)陈婧婧老师上示范课

写作指导】:首先,用提问的形式提出这节课的情境是什么,这既是提问也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接着介绍了两个情境,一个是上课前的聊天情境,一个是入课时的问题情境。两个情境虚实相间,相映成辉。并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这个高深莫测的教学“意境”,并称之为绝地情境!这样的措辞的确有点“狂”,但读者感觉一点也不夸奖,甚至感觉这样的描写才倍爽。

2、核心问题与问题串儿

那么,《教室有多长》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问题串又是什么?

新课伊始,陈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教室有多长,在学生汇报的多种答案中引发问题冲突,带出核心问题:教室有多长。为解决这个核心问题,陈老师顺藤摸瓜,预设了以下问题串儿:

①要想知道教室有多长,就得用一种标准的测量工具,从而引出第一个问题串儿:如何确定测量工具;

②为了弄清教室有多长,就得先明白1厘米有多长,于是第二个问题串儿应运而生:1厘米有多长;

③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肯定要用它用去测量教室,自然而然就引出第三个问题串儿:如何用1厘米对教室进行测量;

④可是,在测量中矛盾又出现了,用1厘米的小数据去测量大数据的教室确实太费周折,是否有更科学的方法?

陈老师剥蚕茧般层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圆满地回答了“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巧妙地实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写作指导】:“那么,《教室有多长》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问题串又是什么?”用“那么”一词,轻轻地把问题一带,与前段来了一个自然而生动的衔接和呼应。因为阅读了第一个问题后,谁都会往下提问第二个问题,刚好问在点上: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问题串又是什么?作者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带出核心问题,说明这需要多高的教学艺术和能力!核心问题出来后,老师又通过引导,让学生层层找出问题串。至此,作者对课不用具体描述,就已经介绍得非常圆满。最后用“剥蚕茧般”一词来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总结:陈老师剥蚕茧般层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圆满地回答了“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巧妙地实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讲座:只缘身上此山中

XX师范大学教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赵树平教授现场点评了陈婧婧老师的课,并分别做了低高年级教材讲座。

图3. (图略)赵树平教授在做讲座

赵教授的讲座,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做了四点阐述:“情境+问题串儿”呈现的四个过程,教材实施的两个目的,课堂教学三个基本要求和五个教学建议。

写作指导深刻地理解和中肯地概括讲座的内容是一门学问,对写好课案举足轻重。这里重点说说如何概括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留意讲座PPT,把握纲目和摘要,争取把每张PPT拍摄下来作为参考,深入学习和理解。第二,通过图片文字识别或其他软件,把图片文字转为可编辑的文本,获得可以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第三,可能的话,最好拷贝讲座电子资料。

1、一种结构

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结构是:情境+问题串儿。

2、两个目的

教材实施两大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3、三个要求

教学的三个要求是:参与、互动和发展。

参与。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互动。互动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即教材倡导多向交往。

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发展。

4、四个过程

围绕“情境+问题串”注重四个过程:内容的呈现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过程。

5、五个建议

根据教材特点,赵教授提出五个教学建议,并用教材体例和教学实际加以阐述:

(1)设计“情境+问题串儿”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主要的脉络。

(2)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教材的适度“规范”,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

(4)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境创设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密切数学与现实的丰富联系。

(5)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令受训者茅塞顿开,培训大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说实话,我们使用这套教材已有十多个年头,与教材结下了不解之缘。部分老师对教材把握得非常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操作性的案例。但部分老师司空见惯,对教材仍然是一知半解,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上此山中。”现如今聆听教授一席话,胜教十年书。

写作指导】:“赵教授的讲座,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做了四点阐述:'情境+问题串儿呈现的四个过程,教材实施的两个目的,课堂教学三个基本要求和五个教学建议。先是从总体上对讲座进行了概括,再分开详细叙述,把主要内容理解清楚就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三、思考:为有源头活水来

受训结束后,回顾了陈老师的作课,思考了赵教授的讲座,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再度思考,现就自己对教材问题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的感悟,做一些粗浅的阐述,与同行共勉。

写作指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课案若有新颖别致的标题或小标题,就能像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以三个小标题掌起全文纲目:上课,犹抱琵琶半遮面;讲座,只缘身上此山中;思考,为有源头活水来。三个小标题可谓新颖别致,从结构上看,字数相同,对仗工整;从内容上看,前后解释说明,体现前因后果;从修辞上看,引用的都是古诗名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三个小标题。

上课,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什么情况?怎么会是这种状况呢?原来,老师创设的情境很多老师都没有弄清,直到过了才想起,陈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创设的谈话情境和问题情境活像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呢。如此高深莫测的教学“意境”,堪称绝地情境!

讲座,只缘身上此山中。讲座怎么变成了“只缘身上此山中”这么糊涂吗?是呀,如果没有赵教授的引领,教材这几个突出的特点怎么也归纳不出来,就是因为天天研究,年年研读,仍是一知半解,教授轻轻这么一点拨,犹如拨开乌云见明月。

思考,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引用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里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是描绘“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前句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句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在水中航行,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借此,作者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要上好课,一方面得不断地加强理论武装,另方面得好好研究教材,在教材和上课艺术上不断地吸收“活水”。

三个小标题皆用古诗命题,题目也用古诗命题,而且用的是第三部分(强调了重点)的小标题做大标题,在结构和艺术运用上更胜一筹。

1、问题化——情境+问题串儿

教材突出“情境+问题串”的编排特点,主张从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连串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问题化居“三化”之首。

所谓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正如刘教授所言,情境创设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密切数学与现实的丰富联系。

情境重在“煽”情,正如刘勰所说的“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而“情境+问题串儿”最高境界是在情境诱惑下学生心甘情愿坠入教师预设的问题“陷阱”。陈婧婧老师上的课,学生不光不知不觉“上当”,多半是难得糊涂,愿意“受骗”。我们知道,学生之所以愿意“上当受骗”,不单单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感悟,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众多的“如何”中逐步学会有条理、多角度的数学思考,从而发展数学素养。

数学问题化的具体表现是围绕核心问题派生一组问题串儿。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活水源头。因此应采取开放式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夯实基础。陈老师《教室有多长》的情境创设,以及核心问题与问题串儿的呈现就是这一特点的给力注解。

2、活动化——情境+系列活动

北师大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并没有“例题”,往往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系列活动的形式展开新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更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过程基本按照“情境——建模——应用——提升”的模式进行。这就是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数学活动化。

写作指导】:问题化。问题化是“情境+问题串儿”。根据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不难看到,之所以提出,是因为我们虽然经常要以问题为引领,不能忘记问题串,只有问题串才能把核心问题串起来,但这个问题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而生就。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以《教室有多长》为例,分析了核心问题和问题串的预设情况,作者用事实指出:陈婧婧老师的课,学生不光愿意“上当”,而且自觉“受骗”,“情境+问题串儿”的最高境界是在情境诱惑下学生心甘情愿坠入教师预设的问题“陷阱”。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上课的艺术水平高尚还是写作底蕴深厚?明目人一看就知道。

图4. (图略)思考: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师大版教材特别青睐活动,似乎有特别通行证一样,只要愿意,可以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除了常规的认、说、做、数、比和摆外,具有可操作性的典型案例要数陈婧婧老师《卫星运行时间》中贯穿全课的“小老师”活动。陈老师遵循情境创设多样性的原则,践行教材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学习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教学中,陈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个个敢当想当能当“小老师”,因为陈老师允许“小老师”个别问题答不上来,可请其他同学代劳(这一点很多老师会束手无策!)。在陈老师的臆念中,小老师就跟大老师的角色一样,都是“跑腿”的。陈老师就是这样,时常把枯燥的新课当做“玩”的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好不好?”是她把学生带进活动的常用语,从响亮的回答中就知道学生对“玩”的期待多么迫切!可见“玩”能化解畏惧,发展思维,何乐不为?

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小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特征的系列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建立数学模型。

写作指导】:活动化。活动化则是“情境+系列活动”。北师大版教材的第二个特点是数学活动化,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在活动下获取的。因此,数学学习就是活动,就是玩,让学生感觉数学好玩,从而喜欢数学。在陈老师的臆念中,小老师就跟大老师的角色一样,都是“跑腿”的。陈老师就是这样,时常把枯燥的新课当做“玩”的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好不好?”从响亮的回答中就知道学生对“玩”的期待多么迫切!可见“玩”能化解畏惧,发展思维,这就是数学活动化的魅力所在。

3、生活化——情境+现实生活

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北师大教材第三个突出的特点:数学生活化。

每个生活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生活,赋予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情境。因此,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北师大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材把知识蕴藏在情景图中,而这些情景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和想得到的生活味较浓的现实生活场景。如乘车问题、购物问题等等。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就是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的特点和作用。

【导读导写】:生活化。生活化包含“情境+现实生活”。作者指出,“每个生活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数学生活,赋予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情境。因此,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进生活,使教学生活化。”数学学习只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结合,才能深入理解,消化吸收。而学生的生活处处存在着数学,要不断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这里引用了陈老师为区别厘米和米做了一个显浅易懂的比喻:“如果说厘米是弟弟的话,那么,米是什么?”这种生动又生活味十足的形象比喻不仅是帮助学生把厘米和米区别开来的灵丹妙药,更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致臻致远的高超策略。

陈婧婧老师在《教室有多长》中利用教室、课本、尺子等学习用具,把静态的数学素材化为灵动的数学思维,让生活走进数学又用于数学,让数学走出教材且超越教材。让我最难忘的是在《卫星运行时间》课末,陈老师为区别厘米和米做了一个显浅易懂的比喻:“如果说厘米是弟弟的话,那么,米是什么?”这种生动又生活味十足的形象比喻不仅帮助学生把厘米和米区别开来,更是数学学习返璞归真的致臻致远,难怪大家都夸陈老师的课兴意未尽,韵味无穷!

【写作指导】:

作者对“三化”(问题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理念的感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说,活动的感悟是写好课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感悟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首先,“问题化——情境+问题串儿”这个结构前后是解释说明的关系。其次,“三化”是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教材的突出特点。第三,活动中陈老师的上课和赵教授的讲座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三化”理念是作者研究北师大版教材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放在这里作为问题思考推出来,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增强了说服的力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北师大教材之所以博得大家的喜爱,除了其得天独厚的编排风格和呈现方式外,与教材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致力凸显问题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的特色,为“清如许”而极力清理“源头”,适时添加“活水”是分为开的。我们常常反思:怎么理解才能像赵教授一样天马行空地驾驭教材?如何设计才能像陈婧婧老师一样得心应手地上课?这正是我们江海区教育人对北师大教材不懈的追求!

【导读导写】:

结束句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照应了开头,呼应了结尾。到此,作者回答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原因和策略: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致力凸显问题化、活动化和生活化的特色,为“清如许”而极力理清“源头”,适时添加“活水”是分为开的。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结尾处提出了两个读者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怎么理解才能像赵教授一样天马行空地驾驭教材?如何设计才能像陈婧婧老师一样得心应手地上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