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浙大求学归来

 新用户45364845 2022-03-16

八百里奔波,有梦不觉愁。但得胸有万卷,哪管风雨忧?虽已三十而立,更或四十不惑,皆正襟危坐。   炯双目,倾耳听,疾书手。浙大玉泉,如沐春风上高楼。更喜男女亲爱,兼得同学真情,谈笑乐悠悠。非民嘴讲堂,何来此丰收!《水调歌头  浙大向学》

这首词是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短短的一周求学过程中所填。全赖县委宣传部部长邓复玲女士开办的“民嘴讲堂”荣获中宣部表彰,作为对“民嘴讲堂”的奖励,县委批准了相关人员赴浙大学习一周。浙大乃全国名校,我这个才疏学浅的土包子,能忝列其中,实属荣幸。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古人诚不我欺也!人类的一切财富中,唯有知识最是宝贵,也最可靠。说其宝贵,是知识一旦拥有,便永不贬值,永远有附加值;说它可靠,是其一旦拥有便不会失去。于外,它给你带来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于内,它给你带来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强大。浙大是知识圣殿,得此良机,安能不欣然前往?

(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塑像)

10月7日晨,54人的队伍齐聚县图书馆门口,驱车前往。虽秋风渐起,秋雨微凉。目的地温暖,哪管旅途如水秋凉?到得浙大,已是华灯初上,步入校园,只见莘莘学子背着书包往来穿梭,瞬间已有做学生的感觉。

浙大与泰和颇有渊源,抗战期间,为躲避日军轰炸,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率领浙大师生西迁,展开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文军长征。浙大有幸,泰和人民以其淳朴之民风,接纳了这支颠沛流离的队伍,呵护着民族危亡时期文明之火种;泰和有幸,得以文明之教化。浙大蒙难,但落难而不落魄的精神气度犹在,浙大人在泰和开案讲习,大兴实事,涵养了泰和人崇文尚德之气质。竺可桢先生殚精竭虑,毁家纾难,其妻与其子也长眠于泰和这块多情的土地。斯人斯事已去,然长情犹存。浙大之大,大在胸襟气度,大在不忘根本。诚如其校歌之首句所言:“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对我们这些来自穷乡僻壤的穷亲戚,浙大极尽礼仪,拳拳之心,不可言表。

短暂的开班仪式结束后,走入正题。此次浙大安排了八堂课,或谈政治,或谈经济,或谈人文,或谈科技,不一而足。除了显性的具体知识的收获,更有隐性的对知识的崇尚,对精神的敬仰。教授们于讲台上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举手投足充满自信,我想这是知识给予他们的力量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恐怕不仅仅是我们要教育学生和孩子的,更是我们自己人生途中自我教育所需奉行的圭臬。

然则此次浙大之行,感触最深的乃是竺可桢校长他老先生的终极两问。此前,我只记得初中学过一篇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很受毛主席的尊重。却没有仔细思考他为什么能赢得开国伟人的尊重。开班时,校方给我们发放了一本《学员手册》,翻开浅蓝色的扉页,映入眼帘的是竺可桢先生的一句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已经超离了科技的范畴,而深入到人文的界面,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拷问。大方面来说,任何人都必须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来到人世做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

一个科学家,在科技领域做出贡献,诚然可贵,但科技易被新科技所取代,真正足以惠泽后人的仍旧应该是思想,是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我敬佩竺可桢校长,不是他对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是作为浙大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给了后来浙大人以担当的精神。一个校长,能问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我想他自己也必深入地思考过自己为什么做校长,怎么做校长的问题。浙大玉泉老校区矗立着竺可桢校长的一尊雕像,造型是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托着大衣。我思考,为什么是一尊这个造型的雕像?一手拄着拐杖,说明他身体不是很健康;一手托着大衣,说明他此刻是行走在路上。我猜想这尊雕像的原型应该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保存中华的文明火种,竺校长拖着病体,带领他的师生,行走在满目疮痍,弹坑累累的文军长征路上吧!书生体虽弱,壮志可凌云。在那个饱受蹂躏的时代,正是这些民族的脊梁,以他们的柔弱身躯,撑起了中华的半壁江山!

(浙大毛主席塑像)

具体到我个人来说,作为一个一线的老师,虽然只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但这两个问题也是值得我思考的:为什么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对我来说,其实要从三个点去寻找答案:如何面对我自己,如何面对我的祖国,如何面对我所教的学生?

第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我们要保证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同时也要顾及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晚年。从生命角度来看,挣钱和积善,哪一个更重要?真正和未来发生根本关系的,是你的善业。《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育很明显是行善积德的一门职业。不是每一个都有机会行大善,能够珍惜教师这个行业的人,都有大智慧。做老师的,不必与他人比金钱,比权势,因为他有别人所没有得财富---天下桃李。做一个老师,其实是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以大善之业成就圆满人生。做老师的,首先追问的是我们自己,回答清楚了这个问题,他今后的教师之路就会明明白白,这一生一定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其次要回答的是面对我的国家,我为什么做老师。台湾忠信学校校长高震东说:“什么是国家,国家在哪里,你作为老师,面对的学生,那就是你的国家,你所在的教室,就是你的国家,你所教的学生就是你的国家。”杨昌济老师(毛泽东的恩师,杨开慧的父亲)有一次给学生讲修身课,谈到修身在于立志。毛泽东问他的老师,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他说:“我杨昌济平生不爱名不爱利,愿觅得一二良才,培养成国之栋梁,撑起中华民族的一片天空。”毛泽东后来成为一代伟人,恐怕与杨老师的教育不无关系。如此说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并不是一句不接地气的套话。一个老师能敬业,首先来自于我们对自身职业的敬重,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工作。教育是心系天下安危的职业,当别人在赞美我们的学生时,其实也是在赞美我们教育者。

(浙江大学校门口留影)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希望有尊严地活着,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以人生相托于老师,老师将何以为伴?我们陪伴他们的岁月,走过了就走过了,他们都将飞向远方。这些岁月该如何度过,有没有取得他们应该取得的人生积淀?为他们的整个未来岁月储蓄了什么?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为什么做老师,我想有一道选择题要做:A.为了上班挣工资 B.为了学生考个好成绩 C.让我们的学生因为我的不懈努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哪一个才是我们该选择的答案?

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我想,我们就完成了竺可桢先生的终极两问。当老师的,当我们为孩子的幸福做出不懈努力时,也在经营着我们的人生,这种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今天的抉择,就是明天的未来。未来在我们的手里,在对于自己、对于国家、对于学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勤于实践中。

(欲为英雄,必先仰慕英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说,这次的浙大之旅有何收获,便是在竺可桢先生的终极之问的激活下完成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一个思考。最后需要的只是我在平凡的日子中去实现。

放置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时间里,放置在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空间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微尘,但正是十三亿颗微尘的反射阳光,才有得这中国的光明。正如学者崔卫平的一首诗:

你所站立的中国,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