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OB·国学·《论语》 孔子“知礼”之两难

 自赏一枝花 2022-03-16

BOB·国学·《论语》 孔子“知礼”之两难

郭庆澄

《论语·述而7·31》有这么一段话: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同“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7·31》)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孔子的学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这段话中,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明显是“假话”。因为周礼规定“同姓不婚”。鲁国的先祖是周武王之弟(周公,姓姬名旦),姬姓;吴国是周先祖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之后,也是姬姓。故鲁昭公娶吴王族之女为妻,是“同姓而婚”,违礼了。

为什么孔子明知鲁昭公“违礼”,却说“知礼”呢?这是孔子为维护当时“为尊者讳”的宗法等级制度而违心之为。

如是,孔子的言论就出现了矛盾:

孔子不说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违礼”,是践行自己所提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秩序,正如《春秋谷梁传》中所说的“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一样,是“为尊者讳”;在这一点上,孔子“知礼”;但同时,鲁昭公违背了周代“同姓不婚”的“礼制”,孔子反而说其“知礼”,在这一点上,孔子“不知礼”。反之亦然。总之,孔子不管说鲁昭公知礼,还是说其不知礼,孔子自身必陷入既“知礼”又“不知礼”的两难之中。

凡“两难”,非“罪己”不得解。孔子正是处在这种“非罪己必无解”的“两难”之中,就只得自嘲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来回答巫马期了。

事实上,孔子已经承认自己偏袒鲁昭公是错的,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摆脱困境而已。

孔子“揣着明白装糊涂”,尔后又用“丘也幸”来掩饰自己的窘态,这孔子不也“萌”得可爱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