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首百年变局 | 列宁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论(八):生产集中导致垄断

 随风而去7wzxpr 2022-03-16

垄断资本使得整个社会快速走向崩溃,垄断使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更突出,垄断促进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反过来又会加强垄断,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一、生产集中导致垄断

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时期。“自由竞争”被资产阶级视为永恒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当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横空出世,竟然提出资本具有集中的趋向、而集中最终会导致对市场的独占这一观点时,资产阶级学者无不举起反对的大旗。然而,自1873年经济危机过后,垄断组织不断发展,垄断资本主义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资产阶级学者们不得不紧张地把“垄断”说成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一种个别的现象。在《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中,列宁就曾摘录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海曼的观点,他认为垄断的产生不过是德国关税保护政策所导致的特殊现象,这是德国的特有的国情。由于德国的垄断资本主义相较于其他国家发展的较快,因此这一观点在当时尚有一定市场。而当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各个国家都纷纷出现垄断的时候,纸再也包不住火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海尔曼·列维分析道:“在大不列颠,正是企业的巨大规模和高度的技术水平带来了垄断的趋势。”列宁继续分析道:“事实证明:个别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区别,例如实行保护关税政策还是自由贸易,只能在垄断组织的形式上或产生的时期上引起一些非本质的差别,而生产集中引起垄断,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1]”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地淘汰掉竞争能力较低的资本家,壮大了竞争能力较强的资本家,抬高了资本增殖的门槛。于是,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实力强劲的大资本家手中,对市场的垄断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列宁将垄断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1. 萌芽期:1860s-1870s。这个时间段是自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竞争对资本家阶级的淘汰和对生产的独占逐渐产生了最初的一些垄断组织。

2. 发展期:1870s-1890s。从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遭到了破坏。大量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而实力强劲的大资本家则趁机收购中小企业,抢占市场,或者相互签订合作条约,共同抵制市场风险。垄断组织在资本家阶级的现实需要中渐进地发展。

3. 成熟期:1890s-1900s。垄断组织经过二十余年发展的发展,在1900年前后的经济危机中乘风而起。职能资本中纷纷成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垄断组织,垄断已然成为一种明确的、既成的社会现实。列宁写道:“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一种基础。资本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2]”

关于生产集中的程度,列宁总结和摘录了大量资料与数据进行展示:

1. 德国的雇工人数集中情况。雇佣超过50人以上的中大型工厂的比例,1882年为0.3%;1895年为0.6%;1907年为0.9%。在雇工人数超过50人的中大型工厂中工作的工人比例,1882年为22%;1895年为30%;1907年为37%。比较突出的数据是1907年垄断成熟时期,全德0.9%的大工厂集中了全德37%的工人。其中,雇工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586家,竟然雇佣了全国10%的工人。

2. 德国部分生产资料集中情况。在全德300万企业中,占企业总数0.9%的大企业共拥有全德75.3%的蒸汽马力,77.2%的电力。

3. 美国的产值集中情况。在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1900家,约占美国企业总数的0.9%,其产值共计56亿美元,占全国总产值(148亿美元)的38%。五年之后,这一比例增加到43.8%。[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1905年前后,资本主义的生产集中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惊人的程度。其中,生产资料的集中速度和集中程度远远快于雇工人数的集中程度。这是因为在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中,工人人数的增加不是简单的相加,生产资料的集中程度大大便利了对工人的有效组织、节约和对机械设备的利用。大企业的单位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小企业。而生产集中达到如此程度、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如此的高度,作为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二、垄断的形成

垄断组织一般来说有四种表现形式:

1. 卡特尔:cartel,由一系列生产相同或类似商品的企业所组成的组织或协议或同盟。参与该组织的企业实际上互为竞争对手。卡特尔组织一般通过控制同类产品价格或控制其产量 的方法垄断市场。因此,卡特尔组织实际上是通过协调各个同类型企业以达到消灭竞争的目的。这一组织盛行于市场狭小、竞争激烈的德国。

2. 辛迪加:syndicate,原意是指法语中的工会,后来引申为指称各种联合起来的集团。在垄断组织中,通常指同一行业的少数大型企业相互联合,设立统一的机构对各个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销售市场进行划分,但并不干涉生产过程。辛迪加组织相比于卡特尔组织在组织上更加强化了。各个参与企业名义上还保留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在生产经营上丧失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而辛迪加本身却越来越像一个统一的实体。因此,辛迪加颇有一种当前加盟连锁的意味。

3. 托拉斯:trust,盛行于美国的垄断组织。托拉斯组织是指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组织成的企业群。相互关联的方法通常包括:互持股票、互派高管等等。各个参与企业实际上丧失独立性,由架于各个企业之上的、代表所有参与企业的董事会或其他形式的组织来统一管理所有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垄断组织的最高形态,各个参与企业完全被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 康采恩:德文为Konzern,英文为concern。如果说上述三种垄断组织还限于具有经营关联的行业或企业进行的联合,那么康采恩则是一种大杂烩。康采恩组织代表了金融垄断资本的成熟形式,一般以某一金融资本,也即大银行,为核心,周围联系了各个行业的不同企业甚至是企业联合组织。他们之间大多互持股票、互派高管、互负债权债务。核心企业居于领导地位,虽然各个参与成员仍然具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但是生产经营活动要受到统一的、一把来说是核心企业的领导。康采恩这一组织形式可以将资本集中到最大的限度,以充实国际竞争能力。

垄断组织的形成只有三种情况,即:大企业控制或兼并小企业;小企业与小企业进行联合,形成大企业;大企业与大企业联合,签订联合协议等。在组建垄断组织的过程中,“联合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签订协议、互持股票等等方法,同一乃至不同生产部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规模巨大的垄断组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垄断组织可以:1.对市场形成垄断,以垄断价格攫取垄断利润,其利润率较高且十分稳定,很少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2.联合起来的企业在生产、销售等等范围内可以更便利地协调合作、乃至相互融合,大大节省了流通费用;3.统一起来的企业可以在技术上互通有无,并以更大的资本支撑技术变革;4.联合起来的垄断组织更有利于低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当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联合制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时候,每个生产部门内部的市场竞争者都变成“巨无霸”,这更加促进了垄断的形成。而垄断一旦开始,它就无法被局限在某一个单位内部。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早已将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生活连接了起来,垄断必然要超越本生产部门,同上下游的相邻部门进行联合,进而无限扩展。于是,垄断便超出了某一个部门的存在,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可见,垄断从来不是某些抱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小资产阶级幻想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的、特殊的现象。相反,垄断甫一产生,就不可避免的要成为一个一般性的、新时代的基础。同时应当指明的是,尽管垄断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现象,它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内部毕竟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来说,垄断首先出现在重工业领域,随后向轻工业领域扩张。且一般重工业领域的垄断程度要高一些,轻工业的垄断程度则相对较低。这是不同部门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的。重工业资本有机构成远高于轻工业,其固定资本比重也远高于轻工业。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时间较长,成本较高,非有雄厚的资本不足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会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过快,为避免利润损失,获取高额利润,重工业更有动力促成和推进垄断的形成。

在垄断组织形成的过程中,垄断巨头之间不仅会强强联合,也会强迫局外企业加入垄断组织,尽可能地使整个生产部门或行业垄断起来。列宁在书中列举出了垄断巨头统治局外企业的诸多方式:(1)剥夺原料(“...强迫加入卡特尔的主要手段之一”);(2)用同盟方法剥夺劳动力(即资本家和工会订立合同,使工会只接受卡特尔化企业的工作);(3)剥夺运输;(4)剥夺销路;(5)同买主订立合同,使他们只同卡特尔发生买卖关系;(6)有计划地压低价格(为了使“局外人”即不服从垄断者的企业破产,不惜耗费巨资,在一段时间内按低于成本的价-2格出售商品。);(7)剥夺信贷;(8)宣布抵制。[4]垄断企业同局外企业之间的关系同自由竞争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从平等的市场竞争关系演变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垄断巨头剥夺局外企业就与资产阶级剥夺无产阶级一般颇有相似之处。

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推动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增殖的要求。无论是在生产领域内部,资本家要求尽可能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剥削程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以实现更高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优化和加强劳动组织程度;还是在生产领域之外要求尽可能多的获得银行信用、吞并中小企业、挤占市场份额,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地位,以便利于攫取更多的利润,更快更多的增殖资本额。因此,垄断是竞争的必然产物,或者严谨地说,自由竞争必然发展为垄断竞争。垄断的产生并不像小资产阶级所说的那样是时代的倒退,相反,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又一进化。只是在这一过程中,连小资产阶级的地位也不那么稳固了,他们随时都面临着破产的命运。马克思所言的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阶级的趋势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明显。但是垄断也不像那些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帝国主义辩护时所说的那样排除了竞争。相反,垄断本身建立于自由竞争之上,是将资本主义竞争推向了更高级的程度:垄断竞争。自此,社会从一个简单的自由竞争模式演变为四种不同的关系:

1. 在垄断组织之间,竞争继续存在,但此前简单的自由竞争消失了,竞争以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形式存在着。各个垄断组织为争夺本行业、本生产部门的领导权开展空前的竞争;

2. 在垄断组织内部,看似竞争被消除了,只剩下了统一调度的生产经营活动,然而事实上,垄断组织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依然存在着或明或暗的竞争。这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本垄断组织的主导权。可见,这种竞争如同前一种竞争一样更加复杂;

3. 局外企业同局外企业之间依然进行着此前的自由竞争模式;

4. 局外企业同垄断组织之间,在这个地方,竞争竟然是以统治和被统治的方式体现出来。垄断组织为了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局外企业则是为了跻身垄断横列成为或代替掉原来的垄断组织。列宁说“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了。现在已经是垄断者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组织、不屈服于垄断组织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5]”垄断组织对局外企业实施统治,而局外企业则进行反抗。

总的来说,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资本主义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发展继续螺旋上升。这个新的质,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评价道:“正是垄断和竞争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正是这种结合在造成崩溃,即造成社会主义革命。[6]”

、垄断的影响


垄断的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极为深远。对于垄断资本来说,垄断组织的建立使它们可以通过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并借助于雄厚的资本和科技水平,海量地收购社会中的新技术发明、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提高了不同组织之间的科技壁垒,巩固垄断地位。然而,垄断资本的私利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快速的走向崩溃。首先,垄断组织的出现在整体上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空前加剧。垄断组织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垄断组织发展到国际垄断同盟,垄断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地淋漓尽致。在垄断资本统治下,生产的飞速扩张同劳动人民在垄断剥削下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严重。因为垄断组织的高度组织性使得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生产社会化趋势十分明显,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更是自由资本主义所完全无法比拟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只能在这个阶段上有发展到顶峰的可能性。其次,垄断促进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垄断的发展首先在重工业领域出现,随后扩展到整个工业领域和其他领域。与工业、银行等领域的高度垄断不同,农业的垄断程度远远低于它们。农业领域缓慢出现的集中趋势和工业的强势发展既使得小农大量破产,也使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工农业的比例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台阶上更加失调。而在工业领域内部,重工业的垄断程度远高于轻工业,轻重工业的发展差距如同工农业的差距一样迅速拉大,轻重工业的比例也相继失调。而由于垄断的存在空前抬高了资本增值的门槛,尤其限制了垄断市场的投资,过剩资本大量出现,投机行为加剧。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性遭到削弱,危机的可能性和破坏力逐级提升。最后,危机也同样促进了垄断,使得垄断与危机形成了闭塞的恶性循环。在危机中,垄断组织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对国家政权的操纵,拥有远高于中小企业的抵御危机的的能力,而垄断竞争本身使得危机的破坏力空前提升,大量中小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在这一过程中,垄断企业趁机出手抢占市场、兼并收购,壮大垄断组织、提高垄断程度。1873年与1900年两次经济危机无不显著的证明了这一点。危机促进了垄断,垄断孕育着危机。资本主义必然要在这个过程中走向灭亡。

图片

参考文献:

[1]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6页。

[2] 同上,第18页。

[3] 以上数据参考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0-11页。

[4]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0页。

[5] 同上。

[6] 列宁:《修改党纲材料》,《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3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