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苏舜钦,一座沧浪亭 喻军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3-17

.

千古苏舜钦,一座沧浪亭

 作者:喻军 日期:2022-03-17

喻军

      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曾经多次更换主人。相传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的妻弟孙承佑在此营建别墅,后北宋诗人、集贤院校理苏舜钦遭贬谪到此,买下这个当时已成废园的地方并筑亭,命名为“沧浪亭”。

      我曾四次游历沧浪亭,那里,苏舜钦当年营造的景观风貌早已不在,但他磊落坦荡的人格、一腔孤直的情怀已然馨传千年。历史上北宋官员的被贬和起复都颇具戏剧性,苏舜钦却是个例外,他一经离开便成绝唱,从此被归位于千年文史中的一股清流。

      每夕读书“饮一斗”

      苏舜钦有嗜饮之名,他在岳丈祁国公杜衍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

      苏舜钦在岳丈家读《史记·张良传》,每到精彩处,便拍案叫好,随即满饮一大杯,估计文章读完时也已酩酊大醉。“汉书下酒”这个典故,就是打这儿来的。
与苏舜钦并称“苏梅”的词人梅尧臣曾说过:“吾友苏子美,有酒对自倾。”说明苏舜钦饮酒无须酒搭子,还可以自己饮出“龟饮”“鹤饮”等花样。

      苏舜钦比酒名更加响亮的,是他响当当的文胆。当时的文坛“西昆体”盛行,士子们的文风浮靡、纤佻琐细,被称为“四六时文”。在这股流行风潮下,苏舜钦并不随波逐流,以其流畅质朴、笔力豪隽的文风,与力倡诗文革新的北宋古文运动之领袖欧阳修声气相投。须知唐宋八大家中,“三苏”、曾巩及王安石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对于承续韩柳文脉、引领古文风气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他先后写过三篇文章肯定苏舜钦的诗文创作,称“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鉴于“四六时文”之弊愈演愈烈,宋仁宗进行了行政干预,下诏劝勉学者须重视古文,这才使风气有所扭转。回头再看欧阳修坦承苏舜钦学古文早于自己的做法,我以为并不是文人间的一种度让,而是欧阳修如实道出实情。苏舜钦虽未列入“宋六家”,但并不意味他没有这个资格和实力。

      苏舜钦生于世代簪缨之家。祖父苏易简是状元出身的一代名臣,父亲苏耆官至地方转运使,又是宰相的女婿。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兄)、苏舜钦被称为“铜山三苏”。因眉山苏氏父子亦属川籍,且都为苏姓,便有“眉山三苏”与“铜山三苏”的比附。论资历,欧阳修是苏轼、苏辙兄弟的老师,苏舜钦乃欧阳修的终身挚友,年龄也比苏轼大29岁,因此是苏轼兄弟的师叔辈。但令人叹惋的是,“铜山三苏”爷孙三人,年寿最高的也没有超过50岁,后来的影响力远不及“眉山三苏”。

      慷慨上疏指陈时弊

      欧阳修说苏舜钦“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从苏舜钦后来的种种表现看,他的确是性情中人,且自视甚高。
他在文坛上的卓尔不群、不媚时俗,后来也延伸到他在政坛上的一系列行为。

      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到一个几无品级的小官职。按一般常理,地位低微的官员首先应学会“藏锋”,但性情耿介的苏舜钦一出手就让人瞠目。那年道观玉清昭应宫遭雷火焚毁,仁宗想重修它,一班大臣虽有微词,却不敢拂逆上意。苏舜钦小官一枚,却挺身而出,可能因不够级别到不了御前的他,竟以击登闻鼓的方式上了一道《火疏》,首句便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烈士不避鈇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然后分析国情、直陈观点:数岁连遭水涝,百姓颇甚困乏,财货耗于内、征役劳天下等等,归根结底就是说皇帝不该靡费巨资重修玉清昭应宫。话说到这里其实可以适可而止了,但苏舜钦还要求仁宗“罪己”“修德”,并罢免那些“无裨国体”“窃弄权威”的大臣。当然导致的结果有二:其一,玉清昭应宫不修了,这说明仁宗能够纳谏、不是昏君;其二,苏舜钦出京,调任荥阳(今属河南)尉,这说明仁宗还是生气了,但在处理上尚知轻重。

      景祐元年(1034年),苏舜钦终于靠自己的本事考上进士,任光禄寺主簿。因忧患意识太强,多次上疏指陈时弊,《宋史》言其“无所回避”,使“群小侧目”。这其实已埋下“倒苏”的伏笔。苏舜钦还曾充当范仲淹革新集团中的“急先锋”,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他还函告范仲淹,提醒他不要“畏缩循默,顾望而不为”。可以看出,苏舜钦不因所居卑末而隐匿观点,相反敢于在德高望重的前辈面前照样有啥说啥,这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是够刚的”。

      还有一件事,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尹洙、欧阳修等新派人物同遭贬谪,在仁宗下诏“戒百官越职言事”之际,朝野上下噤若寒蝉,苏舜钦还是不看“山水”,照样写下一篇《乞纳谏书》:“不惟亏损朝廷大政,实亦自取覆亡之道。”这是一种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也要跳将出来为那些失势人物仗义执言的姿态,超越了一般的人情世故。非但如此,当范仲淹即将赴任贬所、遭遇“无人敢送君一程”的凄凉时,苏舜钦写诗送别他,丝毫不避嫌。

      他遭人算计的一刻终于来了。庆历四年(1044年),进奏院祀神时,苏舜钦和以前一样,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招待同僚好友。官吏李定也想参加聚会,没想到被苏舜钦拒绝了。李定发怒,四处散播关于苏舜钦的谣言,正好被苏舜钦的政敌、宰相吕夷简的手下抓住把柄,以所谓“监主自盗”的罪名把苏舜钦削职,且连累几十位参与宴会的人一同被贬,其中还包括梅尧臣。可以分析出,仁宗皇帝并非看不出其中的道道,而是本身就不喜欢这个动不动就犯颜直谏的“诤臣”。

      流寓江南买废园

      在北宋,官员遭贬黜可谓家常便饭,很多高级官员包括蔡京等,都是屡遭贬谪,又屡被起用。苏舜钦的被贬亦属平常之事。

      他流寓江南,定居苏州。从他写的《沧浪亭记》中,或可品出他当时的苦闷心情:“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沧浪亭的来历是,他花了四万钱买下一座五代废园(欧阳修的《沧浪亭》中说“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祗卖四万钱”),在园内略加修葺,并在北碕筑亭,取《孟子·离娄》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句意,将园子命名为“沧浪亭”。

      寄迹园池林泉,只是聊以自遣的权宜,绝非精神上的解脱,更不可能获得心灵的安顿。《宋史》说,苏舜钦时常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这从他的诗句中可以加以印证,“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第一句满含愤愤之意,第二句则只能视作自我的宽慰。而他在写给欧阳修的信中也袒露了心迹:遭此构陷,累及他人,故愤懑之气不能自平;一夕三起,茫然天地间无所赴愬等。从这里可以想见苏舜钦的人品,他心心念念“累及他人”,因此久久难以释怀。而欧阳修读信后,则止不住感叹“子美可哀,吾恨不能为之言”。

      苏舜钦的“沧浪亭岁月”不过短短三年,当他重被起用为湖州长史时,未及赴任,即告病逝,年仅40岁。正应了那句话——刚者易折啊!

      如今沧浪亭的景观早已不复原貌,但台榭亭阁、秀石玲珑、高木修篁之间,仍是一派周回曲折、蔚然深秀的江南园林风致。

      我最近一次路过沧浪亭是在深秋。我入园时发现,有不少人正忙碌着布景张灯,一打听,原来是为昆曲《浮生六记》的上演做准备。自2018年七夕节开始,每周六晚上沧浪亭均有演出,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两百多年前,苏州文人沈复和妻子芸娘曾住在沧浪亭爱莲居西边的轩房里,过着平淡而充实、温馨而简朴的生活。沈复在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提及,他与芸娘曾带了条被子,于中秋之夜进入沧浪亭,二人铺被于亭中,坐在上面相拥赏月。多么浪漫的场景啊!而今,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被重新演绎,声光电技术集纳了沧浪亭园景中的亭台、诗画、曲池、藕荷、石桥等诸多元素,创造出昆曲演出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映衬着苏舜钦的贬谪生活,共同构成了沧浪亭的人文余馨,使人久久留连、不舍离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