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AL 皇室贵族 制钱中有一种“民国通宝”背“一文”的机造铁钱,由于使用的是非主流币材,除了不见于金银币论述文章内,在铜、镣、铝币等钱谱也不见收录。或许醉心古钱的认为这是机制币,专注机制币的又觉得它是方孔钱。虽有“天津造”的说法,但无可靠依据,因此常被视为“铸地不详”、“用途不明”。归属的困惑令藏友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铜与钱荒 ![]() 1913年民国通宝一文机制方孔铁钱样币一枚, 天津造币总厂试铸, 光边, 品种极为罕少, 黄华枢旧藏。 中国传统的方孔制钱基本用铜,数千年来皆以浇铸法生产,在物价稳定及社会封闭的情况下历久不衰。直到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起义造成清代最重要铜产地云南与京津地方的运送出现了问题,加上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发生“回变”,更造成币材供应陷于停顿状态。由于各局纷纷停铸,到了光绪年全国已处处钱荒;北洋机器局虽曾尝试以“洋法”试造一文铜钱,但仍然无法应付铜价的持续上涨,钱荒依旧。据海关《1892—1901十年报告书》,进入20世纪后,天津地区的传统制钱实质上已消失无踪,盛行的是漫无限制的新式机制十文与二十文铜元。 ![]() 民国元年天津造币厂民国通宝合背试铸钱一枚, 版式奇特,马传德著《辛亥革命时期货币》记载有一枚版式不同的机制民国通宝合背钱,极美品 铁的尝试 制造一文铜钱,得不偿失,各省自然不会再铸。然而,此时中国的物价虽已因通货膨胀而上扬,但一文钱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货币。由于铜价高居不下,想发行一文面额的硬币只有从币材着手。自然界中蕴藏量丰富而又廉价的金属铁就成了选择的对象,“民国通宝一文” 铁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按史料及实物,中国使用铁钱的历史很早,两宋时代颇为兴盛。 ![]() 民国通宝合面试铸红铜样币 此民国初年所造的铁钱,铭文上没有年份及产地,故长久以来身份不明。所幸1917年上海出版的英文《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分会年刊》(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意大利驻华使馆参赞罗斯(Giuseppe Ros)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钱币》(''Coi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罗斯撰写此文时,曾参访主要造币厂搜集资料,并有服务于中国海关、邮政等单位洋人协助,信息提供者包括雕刻师乔奇本人,因此有许多罕为人知的内部消息,详实可靠。该文中即记载了这枚罕见的民国一文铁钱。 ![]()
罗斯是这样叙述的:1913年(民国二年)时,天津造币总厂进行了一项尝试,制作一种式样简洁的铁质一文制钱。只压印了少数的币样, 未发行流通。原因是总厂当局在模具完成后,了解到以铁造币并不合适而没有继续进行。文后附照片图及说明包括规格为重5克、直径24毫米、光边等。简短的介绍让吾人得以知晓其来龙去脉,是“前人种树, 后人乘凉”的又一例证。这枚“民国通宝” 一文方孔铁钱以往或因背景欠详的缘故,没有引起泉界应有的重视。 ![]() 民国通宝一文合金试铸样币一枚, 此币制作极为规整精良,打制深峻精美,压力十足,文字秀逸,字体立体,原味包浆,状态一流,机制方孔大名誉品,目前仅见数枚,流传有序,极为珍罕,海外资深藏家出品,完全未使用品 |
|